面跟您顶撞,犯下大不敬之罪,理应受到惩罚,可陛下又顾及师生之情,念着沈尚书帮您平边患、定草原……所以左右为难,将这件事拖延下来。可沈尚书行事太过分,未向朝廷报请便直接在家休养,对兵部事情不闻不问……”
说到这里,刘瑾抬起头悄悄看朱厚照的反应,发现朱厚照眼睛半闭皱眉思考,便知道自己所进谗言奏效了。
刘瑾继续鼓动着如簧之舌:“老奴感念陛下左右为难以致茶饭不思,老奴也寝食难安,尤其是在被陛下训斥后……”
“陛下让老奴回去闭门思过,老奴便把之前所做事情进行反省,一切都是因为老奴行事不周,才让沈尚书觉得老奴专权和欺瞒圣听……老奴痛定思痛,便想用一些方法弥补。”
朱厚照闻言不由打量刘瑾,目光中带着些许严厉,好似在说,你的方法就是把沈先生外调?这算哪门子弥补法?
刘瑾垂首道:“陛下之急便是老奴之急,之前老奴想让沈尚书去南京,用意乃是小惩大诫,可继续在朝为陛下效命,但现在思量,不如让沈尚书去九边之地,如此既能让沈尚书反省过错,又能让陛下所定国策不至于被耽搁……”
刘瑾说到这里,朱厚照长吁一口气,终于想明白了。
“若陛下觉得老奴造次,老奴愿意领罚,甚至引颈就戮!”
刘瑾说完跪伏在地,说不出的可怜恭顺,让朱厚照心生怜悯,无从拒绝。
朱厚照没说话,但气息依然粗重,似余怒未消,半晌后大言不惭道:“朕无论做什么,都求一个公平公正,既然朝野都认为沈先生做错了事,自然应受惩罚,那就让他以兵部尚书职,去三边为朕整兵!”
刘瑾一听,这哪儿行?
好不容易把沈之厚调离京城,结果还兼任兵部尚书,意味着老对手仍旧总领大明军队,对他的威胁并没有彻底消除。
刘瑾连忙道:“陛下,朝中总归需要兵部尚书处置朝事,岂能以地方之帅兼任中枢部堂?倒是可以让沈尚书挂兵部尚书衔……朝中另行委命兵部尚书,如此可两不耽误!”
朱厚照打量刘瑾,问道:“怎么不可以?先皇时,马尚书于西北整顿军务,便兼任兵部尚书,后来刘尚书也照章……这些事情朕可清楚记得,马尚书在外多年,刘尚书也长期不在京城,也没说要在朝中再整出一个兵部尚书出来!”
刘瑾没想到朱厚照居然会拿弘治朝的马文升和刘大夏作比,心下有些慌乱,但他还是不依不饶:“陛下,若沈尚书仍旧以兵部尚书去三边领兵,那惩戒的意义何在?”
一句话,就把朱厚照给呛了回去。
朱厚照仔细琢磨一下,的确如刘瑾所言,如果让沈溪到西北后继续担任兵部尚书之职,等于说沈溪官位没降,达不到杀鸡儆猴的目的。
朱厚照虽然看起来态度强硬,但在朝事上根本没什么主见,或者说他对于朝事的理解,远没有刘瑾那么老谋深算。
作为皇帝,所想都是如何巩固手中权力的同时,能够维系吃喝玩乐,根本就没考虑过如此做带来的后果,一切都只能倚重眼前看起来行事深谋远虑的刘瑾。
朱厚照不再想怎么惩罚刘瑾了,挥挥手道:“那你说,朕该怎么办?”
刘瑾心中大定,恭敬地道:“陛下不如调沈尚书往宣府任宣大总督,受三边节制,挂兵部尚书衔,除治理军饷外,还能为陛下守御边陲,到陛下出征草原时,若沈尚书立下头功,再将沈尚书调回朝……”
“前后不过一年多时间,陛下如此既能体现君威,又能保持跟沈尚书的师生情谊,如此岂不两全其美?”
朱厚照仰头看着房梁,连连点头,似乎已被刘瑾说动。
说起来,不过是因为朱厚照自大惯了,觉得自己做的事情都是对的,沈溪在朝堂上当众指责他肯定是犯错。被刘瑾一挑唆,朱厚照便觉得应该对沈溪“小惩大诫”,说白了沈溪也是文臣,属于他厌恶的类型。
朱厚照问道:“为何不调任三边总督,总领边务,而是受人节制?”
刘瑾凑上前,低声道:“陛下,有些事您不得不防,您让沈尚书如此失望,沈尚书手上若掌握三边及宣大军权,对陛下您有什么意见,趁机起兵……闹出什么不忍之事来,那可就不好了,倒不如调往宣府,如此距京城近些,方便陛下近距离监控,又受三边节制,无法擅动……这才是上上之策!”
朱厚照疑惑地看着刘瑾,怀疑他如此建议的目的。
以刘瑾为人,所有一切都为他自个儿考虑,若让沈溪任三边总督,军权在手,刘瑾不但面临一定的危险,而且他在边军中的布局也会受到影响,但若沈溪只是宣大总督,那他就有文章可做。
宣府兵马终归有限,之前乃是王守仁领兵,沈溪去宣府其实是替换王守仁。
刘瑾在宣大之地的势力更加牢固,宣府和大同距离京城很近,刘瑾盯起来容易,而且他可以在背后搞鬼,进一步压缩沈溪的兵权,最好是让沈溪去管马政,到最后只能做个空头元帅,无需再把沈溪当作心腹大患。
但在朱厚照这里,他还能赚个好人,显得一切都是为了朱厚照和朝廷着想。
朱厚照皱眉问道:“沈尚书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