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第 121 章(1 / 4)

祥瑞小公主[清穿] 晏央 3244 字 5个月前

接下来, 芃芃借福隆安和福康安兄弟之口,向百姓们询问了一些问题,例如当地父母官对他们好不好, 平时有没有遇到什么不能解决的难题之类的话, 让百姓们倍感贴心。

站在他们眼前的,可是公主啊!公主这样金尊玉贵的大人物愿意放下身段来关心他们这些小老百姓,这样亲民的举动, 自然使得周围的百姓们都对她深怀好感。

再加上,公主通过福隆安兄弟向周围聚集过来的百姓们传递了安慰之语,告诉他们, 朝廷已经知道他们的困境,带领他们挖井的队伍以及运送赈灾粮食的队伍已经在赶来的路上, 让他们不要放弃希望。朝廷一直站在他们的身后, 只要他们不放弃希望,必定可以度过本次的难关。

一番话语, 说得在场的百姓们热血沸腾。

芃芃是见识过演讲场面的人,自然知道该怎样挑起百姓们的积极性, 并激发他们的士气。她对百姓们说的话语, 虽是由福隆安兄弟转述的,效果却出乎意料的好。这下子, 就连原本一些对芃芃将信将疑的人, 都开始因为芃芃的话,心中充满了希望。

芃芃见状, 趁此机会提议,在救援队伍到达之前,百姓们先设法自救,她会派人找来周围懂得打井之人, 帮助百姓们一道打井,能多打出一口井来,便能多保住一些田地中的作物。另外,她知道一些作物,适合在干旱的地带生长。

除此之外,她还提议将一些已经死去的作物拔掉,腾出地方来试着种植新型耐旱作物,兴许也可帮助周围的村民们度过这次的难关。

对于芃芃所提出的找人来带领村民们挖水井的提议,村民们是不反对的。如若不是他们对此一窍不通,他们巴不得立马开始行动起来。可对于芃芃所提出的后一项建议,他们却有些踟蹰。

他们已经习惯了种植当前的这些作物,要让他们转而种植新的、从未了解过的作物,他们还是很犹豫的。一方面,他们不熟悉这些作物,怕养不好,另一方面,他们也对这些作物是否真的适合种在此地、以及种出来后的产量持有怀疑态度。

芃芃见状,也不再多劝。她心知,人们对于任何新出现的事物,都需要一定的接受时间。现在她给当地百姓们打了个预防针,引发百姓们开始考虑这件事,等到朝廷正式派人来推广耐旱作物时,想必会容易很多。

当芃芃向当地想百姓们询问县令与知府都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时,百姓们眼中一片茫然:“知府老爷下了命令,让各县的县太爷发放救济粮。具体是个什么情况俺们也不清楚,俺们从来没有见到过所谓的救济粮。”

芃芃一听这话,就明白了,恐怕当地官员的不作为,也是此地灾情严重的原因之一。

在遇到灾荒的时候,开仓放粮以确保大部分百姓至少能够活下去、从商贩手中购买粮食以作储备之用,以及带领百姓们抗灾自救,这些都是地方官该做到的事。如今周围的百姓们却一问三不知,芃芃觉得,看样子,自己得找当地的知府好生聊一聊了。

就在芃芃准备离开的身后,忽然有一名好吃懒做的大汉蹿了出来,大声问道:“公主既然是来求雨的,又何必做多余的事呢?只要您能为我们求得雨来,一切情况自会有所好转,何必又是找人打水井,又是劝咱们改种其他作物的,多麻烦啊!”

他这副吃定了芃芃,想要不劳而获的样子,让芃芃沉下了脸。

更可气的是,像他这样的人,还不在少数。在他发话之后,又有人陆陆续续地站出来说了些话,大意就是他们遇到旱灾,是他们命不好,芃芃既然是来为他们祈雨、帮他们转运的,只要芃芃多努力努力足矣。只要上苍最近多来几场雨,什么难题都迎刃而解了。

其余一些比较勤劳朴实的农民们听了这话,面上有些惴惴的,心中总觉得有些不大妥当。但具体是哪儿不妥当,他们又说不出来。

芃芃扬声道:“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上天是否愿意垂怜咱们固然至关重要,可若是地上的人什么都不做,只等着事成,那是不现实的。上苍只青睐勤劳之人,谁好吃懒做,只等着上苍发善心,终将被上苍抛弃。”

“这回,即便本宫成功地求来了雨水,暂时缓解了旱情,可若是你们不做出任何努力,他日再度遭遇旱灾,你们又待如何?等待上苍再一次的垂怜吗?若到时候,上苍不愿垂怜你们了,你们难道就要引颈就戮吗?”芃芃环顾四周:“祈求上苍垂怜,只是情急无奈之举,唯有自救自立,方能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上苍不会一直垂怜不愿付出努力的人,希望你们明白这一点!”

芃芃的话音落下后,周围的百姓们久久没有出声。

半晌后,他们才开始呼应芃芃的话,并斥责那些个意图不劳而获之人。

懒汉或许有,但在这村子周围并不多见,这座村落十分贫穷,土地与其他地方相比也颇为贫瘠,对于这十里八乡之中绝大部分人而言,若是想要活下去,只有不断地卖力干活。这里终究是勤劳的人居多,他们对于芃芃言辞中“唯有勤劳方能自救”的言论,还是很能接受的,对于那些意图偷懒之人,是越发看不上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