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 争论 八月初八是个很吉利的日子,……(2 / 3)

着安装好一个他便回宫装马桶。

宫里装马桶的地方,只有乾清宫、慈宁宫、慈仁宫三处,管子紧张,先给长辈们用上。

一转眼,就是中秋节。

今年的中秋节没有大办,不邀请臣子们一起赏月,这天直接是放假的,谁也不用进宫来请安。

宫宴变成了家宴,一圈子都是本家的人,不过也没有家庭聚会的温馨,热闹起来之后很有点公司团建的味道。

苏辰正举着一个鸭头在啃的时候,一封来自雅克萨的捷报终于抵达御案,托尔布津中弹身亡,此时俄罗斯的实际统治者,摄政王索菲娅向清朝递了亲笔降书。

俄罗斯又又要投降了。

鉴于头一次辰儿说的那些话,康熙看到这封乞降书的第一个反应是皱眉。

“保成,这么的吃,”苏辰给自家这个不会吃鸭头的弟弟做示范,“先掰开,吃鸭脑儿,头上肉多,鸭舌头最劲道,好吃呢。”

鸭头也是苏辰请求郑春喜做的,被央着做得稀奇古怪的东西多了,郑春喜现在对辰亲王的这些要求都能很平常的对待了。

而且,他现在做着一本膳谱,名字就叫辰亲王膳食录,所记所录都是辰亲王叫做的小吃。

郑春喜还想着,等他老了做不动了,把这本膳食录交给辰亲王出版一下呢。

眼下,过来喊王爷和太子的梁九功就那么站着,等辰亲王把这鸭头具体要怎么吃怎么吃才能吃得干净跟太子爷说完,他才矮身道:“太子爷,王爷,皇上有请。”

“阿玛,您找我们有什么事?”

康熙坐在首位,两边都是皇室宗亲,论身份苏辰他们都要叫太爷爷的那种。

说着,苏辰在保成的提醒下向两边打躬见礼。

康熙就把来自俄罗斯的降书隔着桌子递给自家儿子。

“见天儿问,看看吧。”

苏辰一看了就笑:“这个结果早在我意料之中的,保成,你看看。”

胤礽:“这次,还要再退吗?”

八月十六的早朝,议政时很多大臣就吵吵起来,虽然前车之鉴不远,还是有很大一部分人都觉得继续跟俄罗斯争打边界问题是浪费朝廷财力。

总归是上次叫苏辰说准了,这一次也是有些人站在了鉴定不退的立场上的。

听大家吵得告一段落时,今天特地跑来上早朝的苏辰站出来道:“你,你们,为什么主动挑衅我国的人上了降书,你们就这么坚持退兵?”

被指着的有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而这些人也是支持退兵最用力的。

“你们是不是收了他们的好处?”

苏辰随口的一句话搞跪了半拉子队伍,自觉一颗忠心向朝廷的老臣都有激动地眼中含泪的。

“皇上,奴才若是有此等贼胆贼行,叫奴才死后无人殓尸。”

“皇上,微臣冤枉。”

“辰亲王,我们正是了为了朝廷,朝廷经不起战争了啊。”

高士奇:每次辰亲王上朝,都是奔着吓死人去的。

康熙抬了抬手,身后的太监高喊肃静。

苏辰等着没人嗷嗷了,才继续道:“你们也不等我把话说完我就是好奇。从明朝开始,俄罗斯就今天挠一下一明天戳一下的,你们怎么不长记性呢?总是他们越界了我们打他们投降我们就退,这可不是处理严肃的国土问题的办法。”

“那依辰亲王的意见呢?”对面,一个满面威严的大臣问道。

追杀弱小,可也不是咱们的原则。

苏辰道:“我的意见,就是不退兵。他们不是要投降吗?拿出点诚意来,剩下的残兵全部缴械,由我方军队看押,双方有争端的城池,在正式和谈确定下来双方疆界之前都由我方接管。”

立刻有人跳出来反驳:“王爷此言简单,却也要为户部考虑考。”

这是要拉长拉大战线的。

胤礽看向此人,笑道:“穆和伦穆大人?有空了你可以去跟户部的同僚请教一下,去年盛京的秋收怎么样。”

陈挺奉命从盛京往北推进玉米的种植,去年,只盛京一地玉米的收成,比江浙三省的稻米总产量还多。

再加上蒙古的进贡,这几年都让直接送到东北的,黑龙江前线真的不缺物资。

想到这些,一下子沉默了很多官员。

胤礽才示意他哥继续说。

站回朝班,深藏功与名。

苏辰:我真不喜欢跟人在朝上争辩的。

但他开口却没怎么客气,“你们口口声声都说罗刹没有威胁,可别忘了还有个噶尔丹呢。我不怎么上朝,但是也听说噶尔丹这两年到处找事儿,看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