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 淘书 苏辰坐在竹椅子上,赏了儿会儿……(2 / 3)

br> 仔细一想也对,那金子做的城里长大的孩子,跟外面的这些膏梁子弟自然不一样。
苏辰淘回两本书号政策实行之前出的书,到船上就看。
开头一本是《白猿经》,不著作者名。看内容像是一本军事科普图,配了很多图画,有“观太阳”“观太阴”等图,看起来还挺有意思的。
胤礽不知道这有什么好看的,倒不如他买的几个精巧陶瓷有趣儿,这些有民间的娃娃,还有不少正在做各种工作的彩陶。
有个纺织女俑,釉彩明亮,神态如生,卖给他们的人说这是黄道婆纺织,胤礽伸出手指头转了转那个纺车,还能绕上线纺呢。
苏辰看着书抬手端茶,见保成在玩这个,好笑。
上一次他们在外面行走,这小家伙就喜欢这些民间的小玩意。
没想到长了两岁,还是这个性子。
“保成,你看看这个。”
胤礽丢下他的东西,和他哥并排坐着,看了眼疑惑道:“射罔?”
什么玩意?
苏辰又点了点底下的解释:“鸩毒。”
这一条记载的就是鸩毒的制取方法,用剥皮切快的乌头低温熬制而成,书上说在先时,人经常用这个涂抹在箭头上,中者几步便死。
乌头的毒,在苏辰想来只有□□。
这个制法就是□□的提取方法。
据他为数不多的自然科学知识判断,这应该是当今世界上最早的生物碱的提取方法了。
在他看来这本书科技价值巨大,正打算回去之后依旧交给张英,叫他们整理之后出版。
但保成的一句话提醒了他,“哥,如果这个出成书给大家都看见了,一些坏人想要做事就会方便很多。”
不同时代处理方法不同,这些东西在现代是可以公布的内容,但在此时,或许应该列为政府内部资料。
“那你看看这个,”苏辰又打开另一本,这本有作者,名为《三农纪》,记录中有鸡鸭猪鹅形态习性,是一本不那么完备的养殖书。
《三农纪》不仅可以印刷,还可以找到作者后让他联合具有丰富养殖经验的老农,做成一本专业性指导性双强的养殖书。
到时候,想吃鸡胸肉就不用专门浪费一只鸡了。
胤礽点头:“这本书很好。”
“作者叫张宗法,”苏辰把书前书后都翻遍了,也没有找到任何跟作者的家庭住址有关系信息,“这书应该增添一个前言,将作者所居住的省份、县治介绍一下的。只有一个名字,找这么个人不跟大海捞针似的?”
胤礽想了想,道:“曹子清如今在江宁,结识了不少明遗民和江南文人。像这等写书的,都会有些文名,我们不如转道江宁,让曹子清那些读书人的朋友帮咱们问问。”
顺便,看看江南的风景。
苏辰道:“好啊好啊。”
他也好奇曹寅在江宁协理制造局事务做得怎么样,“听阿玛说,去年年底,子清走了六礼,定的是一个姓顾的大户人家的姑娘,咱们也瞧瞧。”
曹寅本人就是个温润君子,再加上他还有个让他们家族名闻全世界的孙子曹雪芹,对他在离开京城之后在江南的经历,苏辰是很好奇的。
胤礽看他哥,“说让你成亲你抗拒的跟什么似的,现在却怎么如此关心曹子清的婚事?”
不会他哥---
胤礽都没有让那个可怕的想法冒出来。
不可能的,他哥跟曹子清也没有细细长长的相处时间。
而且,他哥也不会有那样的毛病。
苏辰都不知道,之后的几天里,他弟弟热衷于领他去找美女听歌玩乐,是出于这个担心。
他还以为即使有他的严密看管,弟弟又想发分枝叉子,听歌的时候保成说哪个漂亮可意他就给哪个找出一点不美之处来。
直接把胤礽和王老大都整得脑袋大了。
胤礽是担心他哥会走上歪路子被阿玛知道了打死,王老大则是到一地得罪一地的姑娘,还没到江宁,歌圈儿内部的就都知道有个专门砸场子的王老大。
在紫禁城的康熙收到另一个渠道暗卫递上来的信儿,又好笑又担心。
担心俩孩子没他看着学坏了,好笑辰儿长了这么大还一团的孩子气不谙世事。
将信收起来,康熙问没有得到指示还未下去的荣广:“辰儿的师父,还有没有半点消息?”
一个人总不能凭空蒸发了吧。
康熙其实有些怀疑,辰儿到现在都不接触女子,是跟他师父早年的教导有关,为此他还咨询了几个比较德高望重的道士。
然后那些道士告诉他说,的确是有些门派要求入门弟子保持童子身的,但不多,还给他提供几个要求弟子保持童子身的教门。
康熙对这些修道之人比较宽容,对此表示理解,但他还是希望能把辰儿的师父找回来,问个清楚也好对症下药。
皇上问起这个,荣广就有些愧疚了,自暗绣阁成立之后,他们没有办好的两件事全都和王爷有关。
而之所以有暗绣阁,还是当初为找回王爷而设的。
“回皇上的话,仍旧没有消息。”荣广低着头,惭愧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