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1 / 2)

重回80之大时代 小鱼叉 1648 字 2024-01-04

第一百八十二章

一个坚实的联盟, 若是从外部没办法打破, 那就试试从内部。

李铮信奉“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理论,他做事永远用的都是最高效的途径, 哪怕有时候这种途径似乎并不这么光风霁月。

比如这次药物审批制度改革, 秀才造反, 十年不成。李铮从未指望着大半辈子在实验室度过的华夏学者们, 能斗得过那些在官场里混了十几年的官员。

因着华国与香江的关系逐渐明朗化,梁哲往返内陆和香江之间的频率也变得高了起来,最近在华京, 就有了由华国主管经济的副总理出席, 商务部、国家城市建设规划中心承办的经济会议。

梁哲作为香江商人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

副总理在会议上提出, 要让民间资本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来,华国资本要与各省市城市规划部门配合起来, 联合建立起华国城市新形象。

这就是华国后世有名的“商业广场中心模式”概念的模型。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正是华国城市建设大潮逐步拉开帷幕的时候, 在东部沿海发达城市,一排排老房子被推倒,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 宣告着华国城市大变革时代的到来。

而八十年代末的地方财政并不能支撑起整个城市的建设,于是华国上层将目光投向了民间资本。

学习西方先进经验, 用商业广场中心引导城市中心建设,明确城市模块职能规划。

“用商业广场作为城市商业中心的地标,围绕它建立起一座城市的商业贸易中心。用政府大楼作为城市政治的地表,围绕它建立起一座城市公共生活的职能中心。城市规划要明确, 要有条理。城市建设要放开胆子大胆干!不要拘泥公有、私有,不管是公有还是私有都是华国人有的!”

副总理的这一番表态,开启了城市建设的公加私模式,同时土地、住房商品化,成了当前会议的一项热议话题。

“华京大概会在来年放开对住房的限制,允许国有土地出让,住房出售。”梁哲一边用干毛巾擦着自己刚洗完的头发,一边开口说道。

李铮穿着睡衣坐在书桌前,闻言,手上的笔就是一顿,“商品房?”

梁哲抬头诧异地看了他一眼,“没错,是这个提法,一个城市的商业中心功能区,不是政府蛮干就可以形成的,在商业活动中,政府能做该做的是引导,华京已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用商业广场的形式确定城市中心,吸引商家,然后就是商业地产,商品房。这是西方式城市规划的华国化模式。”

“当然,这是城市发展之初的模式,随着城市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市中心由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是必然的道路。而华京现在想做的,就是构建好这个一元化。”梁哲随意揉了揉还带着些湿意的头发,做到李铮的身边。

李铮的神情有那么一丝恍惚,其实八十年代开始,华国各地发达城市便陆续有了住宅商品化的尝试。而1988年1月的《关于在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则是商品房在华国全面开花的正式起点。

想起后世几乎可以称得上“丧心病狂”的楼市,李铮莞尔,居然是这个时候开始的吗?

“那你呢,我记得梁氏从香江转移到内陆的大都是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李铮挑了挑眉,看向一旁的梁哲,他不相信以梁哲这种天生的商人嗅觉,没有发现这里面的巨大商机。

“人口就是财富,我亲身经历了香江楼市的疯狂。在华京提出商品房概念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另一场楼市的狂欢。”梁家是香江最大的地主,即使后来梁氏的实力节节衰退,这个事实也没有改变。

“虽说香江很快就回归了,但是一个香江商人染指内地房地产市场,恐怕不会是某些人乐意看到的。我想我需要一个好的合作伙伴。”梁哲嘴角微微勾起。

李铮看着身旁闲适地靠在沙发上的爱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在他身上,李铮似乎感受到了一种被称为时代浪潮的东西。

他揉了揉自己的太阳穴,好,这种商业上的东西实在是太费脑筋了,李铮不愿再深入想下去。

“阿哲,我要你帮个忙。”李铮直截了当地开口道。

梁哲挑眉,转过头来看他,眼睛里全是氤氲的笑意。

“我记得梁氏在华国也有健康产品生产基地,你对华国的药物市场了解多少?”

梁哲闻言,有一瞬间的沉默,他慢慢从沙发上直起身子来。

“哪一方面?药物市场占有率,销售目标人群,还是……药物审批。”说到最后一项时,梁哲的脸上明显露出了无奈的情绪。

“你说呢?”

梁哲摸摸自己的鼻子,“这应该不是秘密,药物注册司的胃口确实不小,但比起药物临床投入来说,是不值一提的。其实除了华国国内的药物,香江还有国外其他国家企业生产的药物都先需要通过本国的药物临床试验,问题应该不大,是的,在提交给华国的药物临床试验报告中,可能会有一点点的数据修饰,这是为了节省成本。现在问题最大的,应该是华国本土研制的药物。我听说他们的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