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反应(1 / 4)

安分守己当昏君 顾四木 2748 字 10个月前

紫禁城中的新鲜事儿,向来如同长了腿一样,传的飞快。

兵部。

原兵部尚书邝埜差点喜极而泣:我熬出头了!

他原就是御史出身,现在终于可以回到都察院去了。

要知道,从正统十年至今,他做了四年兵部尚书。

感想就是:折寿啊!

四年前,兵部尚书并不是他,而是王振的亲信徐晞。

有多亲信呢?亲信到王振直接代替皇帝任命了徐晞为兵部尚书,是为王公公特意“矫旨令徐晞为兵部尚书。”*

然而不知是不是损了阴鸷,徐晞干了兵部尚书三年后,就一命呜呼去地府报道了。

当时已经六十多岁的邝埜就被安排来接手烂摊子了:上任留下的亏空,一贯而行的弊政,四境蜂起的战事,以及独揽大权的宦官……

一言以蔽之:目之所及全是大锅和大坑啊!

四年了,邝尚书干的够够的!

于是今日接了旨意后,邝尚书是片刻也不愿意耽误,准备今天就去都察院报道,回头再来兵部收拾东西,晚一天都怕夜长梦多跑不掉——反正于谦原本就是兵部侍郎,兵部诸事都娴熟,连交接工作都省了。

只是,公事无需交接,邝埜却另有一句要紧话私下嘱咐:“廷益啊,做事要留几分余地,否则将来……对景算账,你怕是要吃亏的。”

邝埜说的将来,自然是说王振出来后的那个将来。

于谦未言,只拱手相送老上峰去都察院走马上任。

*

想这样劝于谦的,不只有这几年心力交瘁的邝老尚书,还有今日一直为于谦提心吊胆的好友,兵部郎中齐汪。

只是,当他来到于谦屋中时,就见于谦案上已经堆满了公文,多是过去几年北境守将们关于兵防的咨呈。

垒垒文书几乎把于谦身影掩埋掉。

齐汪动了动唇,想劝的话停在了舌尖——

作为好友,齐汪是常去于谦家走动的,当然也去过很多次于谦的书房。

于谦的书房里悬着一张画像,是他至为钦佩之人:南宋末年文山公,文天祥。

他还写过一篇《赞文山》,里面便有“殉国忘身,舍生取义……难欺者心,可畏者天。宁正而毙,不苟而全!”等语。 [1]

写的是文山公,又何尝,不是他自己。

没有必要劝了。

齐汪换了话来说:“廷益,我帮你一起整公文吧。”

他又去端了一盏灯来,在于谦对面坐下来。

此时,齐汪心中忽然短暂浮现了一点泡影似的念头:陛下要是一直病弱,拖住王振无暇祸害朝纲……似乎也不错。

啊,大逆不道,罪过罪过。

齐汪连忙强迫自己把心思转移到公务上。

**

皇城东安门。

此处矗立着明太宗朱棣所创立的署衙: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关防。

这个名字太长,故而朝野内外只简称——东厂。

永乐帝有定:司礼监中秉笔宦官(司礼监二把手)总领东厂事务,称为督主或者厂公。

司礼监设官位,向来是掌印太监(一把手)一员,秉笔数人不定额。

秉笔职如其名,也有代皇帝行奏章批红的权力。但官大一级压死人,盖章权既然牢牢掌握在掌印的王振手里,旁人批了也白批,不得盖章照样白搭。

然而,从今日起,不同了。

东厂。

此时,在宦官中地位仅次于王振,身兼司礼监秉笔与东厂厂公的金英,正在东厂正堂叩拜谢恩,声音里有几分难以抑制的激动惊喜。

晴天一个霹雳,降下一个好消息:王振为了讨好病中皇帝,要为皇帝跪佛兼抄血经半年,无暇掌印。

他与兴安能够掌印数月!

接过掌印太监那能够动用帝王玺印的牙牌,金英的手都有点颤抖。

其实在先帝年间,他、兴安、王振,都是差不多分量的大太监。然而当今登基后,跟皇帝情分最深的‘王先生’立刻一枝独秀起来。

而王振自然也最怕这两位老同事,抢他的风头,于是多年来一直排挤。

王振背后有皇帝的绝对支持,金英也无法,眼见手下势力不断收缩,东厂里都有许多见风使舵的人,对他这个东厂督主只是面上的敬重。

再这样下去,他快要被王振挤的没地儿站了。只怕再过两年,就要跟兴安会和,一起蹲在都直监打扫卫生。

如今却横空出了这样一件事。

半年!他有半年的功夫好好经营一番!

东厂消息最灵通,金英接了这道旨意后,很快也得知了今日另外两道旨意:“郕王监管内府十库”与“兵部侍郎于谦升任兵部尚书,总领军制。”

下属来报信的时候,金英正在为今日的天降横福,向着堂上供奉的神像下拜。

说来也奇,东厂供奉的神像,并不是神仙,而是——武穆王岳飞。

岳将军若神魂有知,得知后世宦官特务机构世代供奉自己,估计心情也挺复杂。

属下进门时金英还未拜完,依旧跪在蒲团上未起。

于是他的心腹,东厂掌刑千户也就一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