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
两套卷子,策问一是治理黄河之事,二是如何充盈国库。
要是前面一个,书生们怎么都能说出一二来,比如建堤坝,比如捞泥沙清理河道之类的。
然而三阿哥的手气太好,愣是抽到了第二个。
书生们大多对俗务都不清楚,更别提是做买卖,很多书生甚至觉得做买卖的人浑身铜臭味还敬而远之,哪里会知道怎么充盈国库啊!
于是策问就写得花团锦簇,看完感觉文笔不错,压根没什么内容,全是废话。
三阿哥看了几十份之后就看不下去了,大儒们也是费尽心思挑出几个好歹说出点东西来的。
四阿哥如今一看,也能明白他们为何挑不出来了。
要么说是增加税收的,要么说是减少官员俸禄的,要么说是让犯事之人增加赎罪金。
还有拍马屁说国库已经满得要溢出来了,哪里还需要充盈,后边一个劲开始拍龙屁觉得皇帝英明,国库是用之不竭之类的。
四阿哥头疼地放下旁边的卷子,伸手拿起三阿哥他们选出的十张来。
总算答案没那么辣眼睛,最上面这个还算言之有物,说是要增加西洋人进货的税收,因为舶来品的价格定得非常高。
另外还用他们的红茶反过来作为英吉利茶来卖出天价来,让本地红茶卖得反而没那么好不说,这些洋人又压低收购的价格,遏制此事只能用重税,还能给国库增益。
四阿哥看得有趣:“此人对茶山倒是十分熟悉。”
三阿哥看了看对方的籍贯和身份道:“听闻前头几代都是茶农,家里有两座茶山。后来被洋人挤兑得不行,从小苦读打算出仕来改变现状。”
虽然读书到当官需要很多年,但他总归是在努力了。
四阿哥点点头道:“洋人此事确实过了,之前九弟就跟我提过,原本是正山小中改头换面叫英吉利茶,价格就翻了百倍。”
三阿哥知道英吉利茶卖得价格不便宜,却没怎么尝过,居然是正山小中吗?
“那确实过了,该整治一番才是。”
四阿哥点点头,又看了第二张卷子,此人提出的是清理贪官,尤其是乡镇小官。
他们大规模侵占良田,为了避开地税,要么在田契上改为荒地,上下沆瀣一气,就是把良田分给佃农。
名义上是佃农的,收成他们只有三成,还需要承担地税。
地税是人丁和田亩双重税收,让佃农苦不堪言,辛苦一年,到头来手上几乎没有粮食,还得跟地主借。
这一借还有利息,利滚利,最后根本还不起,世世代代都变成农奴了。
四阿哥的指尖在卷子上点了点:“这人对佃农的事十分熟悉,难不成……”
三阿哥看了眼对方的身份还挑眉惊讶道:“这人真有意思,他不是佃农的孩子,而是一个乡绅的儿子。”
一个乡绅的儿子居然给佃农抱不平,真是够稀罕的。
但要不是他说出来,恐怕都没人知道这些乡村不起眼地方的佃农过着什么样的悲惨生活。
“他同情佃农,却不知道是不是清楚说出这件事后,乡绅会有什么样的下场。”四阿哥不确定这人是同情心泛滥,连家里人都不顾,还是当地佃农的下场太惨,让他都于心不忍,愿意大义灭亲的。
三阿哥深以为然:“所以我没把他放在最上面,不太合适。”
如果真是大义灭亲,哪怕成为解元,家里人一旦落罪,他也止步于此,没必要白占了一个解元的身份。
四阿哥沉吟片刻道:“既然无法决定,不如就交给皇阿玛来就好了。”
有什么事,让皇帝决定就行!
三阿哥看了他一眼,只觉得四阿哥做事果然足够谨慎,转头就写了折子,连带四阿哥那个折子一起送进京城去了。
皇帝看完两本折子后摸着胡子道:“果然让老四去是对的,办事果真谨慎有序得很。”
江南科考有条不紊的,官员们都处置妥当了,想闹事的漏网之鱼也抓了起来。
皇帝派人去打探那个乡绅当地之事,比卷子上写得要惨烈多了,很多佃农卖儿卖女,又或者累死在田地里面,家破人亡。
哪怕想要告官,却连府衙的门口都摸不到,要是跑的话就是逃奴了。
被打死了几个之后,所有人都不敢再跑,只能认命的。
原本该是儿告父被视为不孝,但是这人曾被一个佃农救过,最后没能护住对方,才让这个儿子在科考上忍不住把事情说了出来,不算是直接告,却是知道感恩之人。
皇帝的回复到达四阿哥手里,他看了一眼就送到三阿哥手里。
三阿哥一看就诧异了:“皇阿玛居然点了那个乡绅的儿子当解元,这是打算让他继续往上走了?”
四阿哥答道:“既是皇阿玛点头了,想必也是查探过,此人该是没什么问题。”
虽是告父却没完全告,不算得上是污点。
只是在四阿哥看来,这人想必以后会成为御史,也只会是御史。
御史的品级不高,权力却不算小,能够弹劾百官,只适合正直又不恋权势之人,此人不得不说正合适。
解元定下了,布告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