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关于我在大宋搞发电机的那些事儿》(大章!!)(3 / 4)

进入院落后。

老苏指着这些物件,出声介绍道:

“小王,此乃天然磁石,与铁轴、木模,铜线则是老夫连夜找制器局的工匠打制成的,你且看看是否合适。

另外如你所言,酸梅汤铺内确有一些可以制冰的白色晶石,元年也买了一些回来。

哦,对了,你所说的输水装置也准备好了,左边那堆便是。”

徐云轻轻点了点头,先是走到铜线外检查了一番精度规格。

古代没有绝缘漆,但皮纸和桐油都可以达到替代效果,当初法拉第头一次实验用的也是皮纸来着。

自制发电机铜线的理论上限是五毫米,也就是半个指甲盖的宽度,以此为限越细越好。

老苏准备的这圈铜线规格大概在两毫米左右,按照他先前所言,这是他找制器局工匠连夜打造出来的成果。

也就是说。

在这个时代,抛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的精细化工艺不谈,官方工业快速量产的加工精度,大约就是在两毫米左右。

徐云暗自将这个信息记在了心底,接着转身来到了拆卸下来的自吸泵边上。

果然。

正如先前他所预料的那样,

这个自吸泵虽然不像后世那般精细,却依旧可以明显的看出吸泵的运作原理,以及......

摆轮游丝和发条。

他弯下腰,将自吸泵的主关节拿在手里掂了掂,转过头对老苏问道:

“老爷,不知此物是......?”

老苏闻言捋了捋胡子,脸上浮现出了一丝自豪,毕竟这可是他的得意之作:

“此物名曰吸涌,乃是当年老夫奉旨建造水运仪象台时偶然发现的小物件。

只需通过轮结蓄力,便可将水送至数十丈外,可抵得上数名仆役往来多趟之功。”

徐云沉默片刻,对老苏拱了拱手:

“其技近乎神矣。”

他的这句话没有任何吹捧的意味,完全是发自真心的叹服。

虽然摆轮游丝和自吸泵的原理,在后世看来非常简单。

但在眼下这个时代——或者说直到17世纪之前,这都属于人类认知上的一个壁垒。(注:这不是我在意淫哈,老苏搞出的天衡系统是后世机械表的雏形,这是后世国内外公认的成就,有机械表就必然有摆轮游丝,这个成就归结到胡克身上的原因主要是时间太久远了,没有实物佐证。)

这或许就是华夏先民的智慧吧.....

感慨完毕后,徐云又将心思放回了现实。

他先是陆续将各个器械检查了一遍,接着正式开始组装起了发电机。

众所周知。

直流发电机主要由定子和转子两部分组成。

其中定子的主要部件为机座、主磁极、换向极、端盖和电刷等装置,主要作用为产生磁场。

转子的主要部件为电枢铁心、电枢绕组、换向器、转轴、轴承、风扇等。

主要作用是产生感应电动势和电磁转矩,是直流电机能量转换的核心。

当然。

如果穿越的话,做个简易的装置就行,犯不着那么复杂。

实际的构件有定子主磁极、电枢铁心、电枢绕组、换向器和转轴基本就够了。

直流发电机的基本原理是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即若导体切割磁力线,导体中会产生感应电动势,高中物理课堂上老师应该都示范过。

正常来说。

这种古代发电机需要通过手摇发电,有些像是小学那会儿用转笔刀的姿势,并且越快越好。

但别忘了,眼下可是有发条这个好东西呢:

只需要让驴先将发条蓄力,再用一个很简单的力矩进行转换,就能将发条的弹性势能转换成动能,让电机运作起来。

随后徐云将铜线缠绕到铜片上,下方按上转盘,将磁石固定在另做的架子上。

再把线圈架在磁石中间,导线首尾相接形成闭合回路,石墨充作碳刷进行传导。

就这样。

一台简易的发电机就搞定了。

没错,就这么简单,

其实吧,后世有很多看起来比较高大上的知识,在古代并不难还原,困难主要有两点:

一是它的衍生运用和储存,电器的难度可比简易发电机难多了。

二则是认知这个概念的过程。

就像发电。

别说徐云的圆盘发动机了,真到特别极端的时候,你拿两个水果都能发电,育碧的服务器不就是这样的么。

古人做不到使用电力,不是他们的工业水平不够,很大程度在于他们对于微观领域的陌生:

他们压根不知道电能这玩意儿的概念。

比如此刻的老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