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第十一章(后续)(1 / 3)

天幕之上,评论还在幽幽弹出。

【逃跑受罪了才想到若是姚崇在就好了,那会儿姚崇都死了三十几年了。】

【姚崇在也没有用,难听的话他是一句都不听。】

【杨国忠说话好听,他听杨国忠的。】

【亲小人,远贤臣,他活该。】

活该。

他活该。

李隆基感觉到周围视线如刀,快要将他戳成筛子了。

不不不,不可如此,他得再向天幕问点儿什么。

以此来挽回两次听信谗言之过。

根据天幕说的

李隆基慌张极了:“李隆基的功绩呢?他有哪些功绩呢?”

天幕来自未来,不可能单单只知道他的丑事吧?

快啊,快来一个人夸夸朕呐!

天幕提示。

【评论失败。】

【未实名认证者每日仅可发布一条评论,请用身份证完成认证。】

这下李隆基彻底慌了。

他不能向天幕继续提问了。

身份证是何物?后世之物?

他没有啊。

这并不是让他更绝望的,更绝望的是,天幕的光亮在渐渐淡褪。

堆积的阴云逐渐散开,天又逐渐恢复了正常的模样。

天幕,消失了。

“天幕消失了?”

“神迹不在了。”

“如此说来,这天幕降临的确是为了给我们一个警醒。”

百官之中无人再讨论先前的天幕上的话。

但刚刚天幕之言,他们都记在了心里。

“听信谗言。”

“又信了谗言。”

“亲小人,远贤臣。”

作为臣子,对他们而言,有什么比侍奉一个听信谗言的君主更为可怕的呢?

听信谗言意味着,奸臣当道。

上至皇帝心中没有天下庶民,下至县官心中没有百姓疾苦。

一心为国之人此生注定碌碌无为而不得志。

谗言者居上位,而两袖清风者寂寂无名。

当皇帝两耳紧闭只听谗言,当满朝文武再无一人敢直言进谏,国之倾颓,也就不远了。

天幕透露有限,百官不知晓天幕最初放的那个盛唐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衰败,但有一条,就够了。

听信谗言。

所以满朝文武都沉默了。

他们忠心辅佐的,才登基不久的皇帝,竟然真的是一个听信谗言的昏君吗?

同州。

姚崇看着逐渐消失的天幕,一时之间心情复杂。

复杂,非常复杂。

能令陛下在他死后三十几年都依旧感怀于心,念念不忘,这定说明他为宰之时,政绩卓著。

但天幕也说了,陛下他,亲小人,远贤臣。

他此番若是真前去长安,陛下是否也会听信谗言,是否也会因小人之言,剥去他宰相的位置?

他究竟是辞官,还是被罢黜,究竟是寿终正寝,还是死于非命。

这些天幕都没有透露。

他究竟是否应该去长安,究竟是否应该辅佐这样一个听信谗言的君主。

一时之间,姚崇陷入两难。

宣政殿门前,乌云散去,天幕消失,太阳升起,一片敞亮。

可李隆基觉得,自己心里的太阳永远了落下了,他的内心,一点都不敞亮。

他看着一言不发的百官,看着欲言又止的兄弟们,看着眉毛胡子又飞起来的父亲。

心里难受极了。

此时他真恨不得能冲到几十年后的自己面前,薅起那年老昏庸之人的胡子,大声告诉他不要再闭上耳朵了,盛唐即将毁于你手,千年之后,你将得到一片的骂名。

顺便抄起他爹的拐杖,给他邦邦来上两棍。

可是他不能。

他不能去到未来。

而现在他,只有挨棍子的份。

有了上一次的铺垫,这次李旦看起来淡定极了。

他对着百官又矜持一笑:“处理一些家事。”

百官十分理解太上皇的心情,巴不得他赶紧拿起手边的拐杖。

这回四王也学聪明了,站在外头,一点跟进去的想法都没有。

他们学着百官的模样,纷纷背过了身。

李旦又把李隆基拎去太极殿了。

这回一声招呼都没打,拿着拐杖直接对着屁股抡了上去。

李隆基理亏又心虚,躲到一半的屁股又生生挪了回去。

歧王听这个动静,小声同另外三王交流:“会不会打的有些狠了?”

薛王声音更小了,生怕被别人听到,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