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第93章(2 / 5)

望春山 假面的盛宴 3853 字 2023-12-20

当时到处都是一片乱象,市井里流传的各种流言极多,百姓们也都跟着议论纷纷。

有人说皇太孙在和肃王争皇位,有人说先皇传位的就是皇太孙,肃王这是窥视皇位,想谋反,有人说皇太孙太年轻,不堪执掌大位……反正说什么的都有,不过都是些平头百姓,说什么议论什么也影响不了大局,而就在这个时候,倭寇突然袭击了定波。

在城破那几日,她跟薄春山一路躲躲藏藏,后来薄春山‘身亡’,她则被齐永宁救了回去。

当时她死里逃生,满心惶惶,薄春山又因救她‘死’了。可再是死了,他也是个男人,孤男寡女朝夕相处了两三日,她还是个已嫁之身。都死了也就罢,可死了一个,她还没死。

据说,她被救时,被许多人看见她被一个死了的男人压在身下。

她当时晕了,等再次醒来就看见了齐永宁,而这个‘据说’是事后她无意间听人议论才知道。

因为这事,宋氏一直对她有些微词,至于齐永宁如何想,她不知道,她当时状态极为不好,自死里逃生,薄春山死了,娘也死了,那一阵子精神十分恍惚。

对外界的事都知道,只是脑子似乎并不清明,活得浑浑噩噩的,连过去了几天现在是什么时间都不知道,只知道突然有一天齐永宁跟她说要举家北迁,还打算带着顾家人一同北迁。

后来他们就离开了定波,去了北方。

……

当初不清楚不明白的事情,并不代表以后也不懂。在后来漫长的岁月里,也让顾玉汝慢慢拼凑出了当时大概的情况。

大晋一直都有迁都的打算,当初太/祖在南方起义,在应天建都,可实际上应天作为大晋的都城却并不合适。

一直以来大晋的敌人都来自于北方,可应天却在深在南方腹地,一旦北方出现战情,应天根本应对不及,各项指令都得经过漫长的道路才能送往北方,一旦延误战机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

所以迁都的想法从建朝以来就有,一直酝酿着,到了高祖时期才开始付出行动,打算在北方修建一座都城。

都城刚开始修的时候,高祖驾崩了,当今圣上接着继续修,至今这座都城修建了三十多年,到近些年才完工,本该早就迁都了,却一直拖着没迁。

没迁都的原因极为复杂,其一便是来自南方世家门阀的反对。

这些世家通过家族势力影响到南方籍官员,恰恰这些官员也是朝廷的中流砥柱,所以反对声极大。

要知道一国之都不管建在何地,对当地的影响都是极大的,影响的不止是当地经济,所涉猎的方方面面太多。

就打个最简单的比方,大晋的都城在应天,应天自然是全天下最为繁华的地方,甚至是应天周边也被其影响。每年各地都有大量税银税粮要上交给朝廷,这些银粮从全国各地汇集到应天来,不管路上是通过水路也好,还是旱路,所用的船运马匹人力物力,这都给南方的百姓增添了无数可以用劳力换去养家糊口的机会。

甚至朝廷中南方官员占多数,不光是南方富足,所以学风鼎盛,恰恰也是国都在南方给予的优待。

如果都城一旦迁去北方,南方一派要损失的失去的东西太多太多,而且谁也不愿意远离权利中心,是时必然是北方一派官员的崛起。

至于另外一个原因,还是与肃王有关。

肃王并不是当今皇后所生,其母不过是个北方某边关一个总兵家的女儿。当然出身如何,对宫里的女人来说其实并不重要,但对皇子来说却分外重要。因为历来都有个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规矩,非中宫所出皇子,是没有继承大统的机会。

恰恰当今有皇后,皇后也有所出,正是肃王的兄长,也就是前太子。

若是前太子是个能人也就罢,偏偏他身体病弱,行事作风也十分中庸,并不亮眼。若是肃王是个庸人也就罢,大不了成年后封藩前往封地,过自的逍遥日子。

偏偏肃王不是,他文韬武略,战功赫赫,成年后就一直驻守在边关,也就是他的封地上,替大晋抵御外敌。这些年下来,他所立的战功哪怕换做普通人,都能达到无可封赏的地步。

若是前太子没有英年早逝也就罢,偏偏他又早亡,虽留下个皇太孙,可当今圣上年岁已经不小,早已不是当年雄才伟略的那个皇帝,年纪和身体都制约了他的雄心壮志。

面对强势年轻又手握北方兵权的儿子,当父亲的难道不会有顾虑?真能按照原定计划迁都去北方?

所以即使北方的都城早已修好,当今却没有开口迁都,甚至在朝廷官员大量反对之下,有拖延搁置之意。

这只是前世顾玉汝作为一个妇孺之身,所看出的问题症结,其实其中症结不仅仅如此。

话题回到之前,也许当时顾玉汝看不懂,事后又怎么看不出齐永宁的举家北迁,并不只是表面躲避寇乱这么简单的原因?

据顾玉汝后来所知,当时肃王逃往北方造反称帝,不是完全没有准备,他带走了朝中一大批北方的官员。

这其中就有齐永宁当时的座师,也是礼部侍郎李显耀。而李显耀在去了北方朝廷后,很快升了六部之一的工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