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母叹口气,继续干活。
没一会儿朱小弟顶着个鸡窝头从屋里出来,“妈,今天吃什么?”
朱母道:“你姐给你买了包子在锅里,你去拿出去,下面还有一点粥,一块吃了。”
说完朱母就洗好碗,扛着锄头下地干活了。
朱小弟挠挠鸡窝头嘀咕道:“她对我这么好?”
也不怪朱小弟这么想,他跟他姐打小就不怎么对盘。
他今年上初中,学习成绩一般,他姐就经常嘲他考不上大学,以后毕业要打一辈子工,然而他姐却只考了个大专,虽然大专在许多人看来也算不错,但他姐却哭了一晚上。
那晚上他一夜好眠,想着他姐以后应该不好意思再嘲他了。
然而,他天真了,大专的打击并不是很大,还不能让他姐低下高傲的头颅,回来依旧对他横挑鼻子竖挑眼。
现在居然特地给他买了包子?不会偷偷加了耗子药吧?
朱小弟天马行空的想法一闪而过,还是把锅盖掀开拿出放在盘子里的肉包子。
看到包子时他惊讶了下,这包子包的也太好了吧,都说包子有肉不在褶上,但这褶子也太漂亮工整了,好像蒸好后又贴上去的一样。
他拿起一个咬了一口,瞪大眼睛,突然觉得自己置身于挂满金黄麦穗的麦田,麦香味萦绕鼻端,田外一头肥白壮硕的猪猪朝他跑来,接着麦子和肥肉摇身一变,成了白白胖胖的包子进到他嘴里。
嘴里立即被嫩滑的肉纤维和暄软的面皮占满,好吃的他嘴巴都不会动了。
吃完一个他赶紧又拿了一个,连着吃了四五个他才放缓速度,边吃着边就想起之前上语文课,老师讲到《出师表》时,为了加深他们对诸葛亮的印象,给他们讲了一个小故事。
就是关于包子的。
说是以前包子和馒头以前都是统称馒头的,这个起源于三国时期诸葛亮去南蛮七擒孟获,回来时要经过泸水,但一时狂风大作无法渡江,据孟获说南蛮这边习俗,要用七七四个九颗南蛮降将头颅来祭江,这样才能渡江过去。
诸葛亮生出恻隐之心,就让厨子把小麦磨粉做成皮,又用牛羊肉做陷,做成蛮人头颅模样,投入江中,狂风果然停止,顺利渡江,从此馒头的做法便流传下来,后来更是细分出无陷的叫馒头,有陷的叫包子了。
他当时对老师讲的这个故事还没什么兴趣,现在吃到这么好吃的包子,瞬间就想起这个故事了,现在更是印象深刻。
他不知他姐突然给他买包子吃是啥意思,想必是示好吧,唉,他考不上想上的本科也挺可怜,以后还是少跟他杠两句吧。
一会儿后,朱小雨从外头回来,发现弟弟居然主动跟她说话,还笑嘻嘻的跟她说:“姐,谢谢你,我以前不该总跟你吵架,你特地给我买的包子还是很好吃的,我这辈子也没吃过这么好吃的包子,谢谢啊。”
说完,朱小弟就脸红脖子粗的跑了出去,他这辈子也没说过这么感性又肉麻的话,自己都有点受不了。
朱小雨懵在原地,啥意思?
闻着仍有些余香的包子,她更生气了,谁特地给那臭小子买包子啊。
啊啊啊,想到包子价格,又心疼又生气又有点后悔,早知自己吃了。
气死了。
海连敬自然不知道自己早上某个曾被他怼过的客人的心路历程,他早上收了摊后,休息了半天,下午处理了一些配料,然后就去村里的晚市上逛了逛。
早上客人建议做小咸菜,其实他一早就想做了,只不过想生意好一些再做。
最近这几天已经有些回头客,是时候弄些小菜搭配,这样才不单调嘛。
至于咸菜种类他早就想好了,一种是芥菜,一种是萝卜干。
北方家庭家家都会做些咸菜,可能做法各不相同,但人气最高最受欢迎的就是芥菜,而且现在开春了,正是芥菜收获的季节。
晚市上就有好几份卖芥菜的,他在其中一个摊位前站定,这份卖家是个比他还老的老头子,胡子花白、眼皮褶皱很深,对方摊前的芥菜被他弄的干干净净,拿起一颗看也十分新鲜。
老头适时道:“都是新收的,可新鲜了。”
海连敬点点头,“来两筐。”
老头呆了呆,然后眼周褶子更深了,他赶忙点头,“好好。”
然后就开始给他装筐,他旁边还有个小男孩,此前一直在看书,看到有空人要东西,也放下书跟着帮忙。
买一筐就给送货上门,老头便让小孙子看摊,他推着破旧的小三轮把两筐芥菜送到院子里,老头开的价格挺公道,海连敬价都没还,就直接给他付了钱。
老头可能很少遇到这么痛快又不挑的客人,笑着道:“多谢多谢,有啥需要再找我,我家还种了别的,萝卜要不要?”
“行啊,你家哪地,萝卜质量咋样?”海连敬笑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