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维桢身处风暴中心,泰然自若,风尚书的视线他尽心洞察,虽然不知他哪来的底气,但他还是有必要站出来表明立场:“下官尽忠皇差,不失职已是侥幸,不敢企图风尚书口中的大建树。只是未料风尚书对下官寄予厚望,指望我建功立业,您的一片苦心实在让下官铭感五内,深感惶恐。在此敢问风尚书,如何才能建功立业?请您指点迷津,好教下官日后有前进的方向。”
风尚书被问住了。
若论建立功业,崔维桢丝毫不输于人,所做的甚至是许多大臣一辈子都达不到的成效,哪里还需要他的指点?
看来崔维桢不仅仅是背靠一个会做生意的妻子,连嘴皮子也利索得很,这番连削带打,把他的面子都踩下去了。
风尚书脸上冷色更重:“崔侍郎莫要断章取义,本官未尝说你毫无建树,只是觉得你最近有所懈怠,好心出言警戒罢了。若是你不爱听,下次本官不再多言就是了。”
“风尚书言重了,您乃皇上的肱股之臣,下官初出茅庐,许多地方还需向您学习,矜矜业业,以报皇恩。”
崔维桢从袖子里取出一本
厚厚的奏折,轻笑道:“其实风尚书误会本官了,本官最近未曾躲懒,一直与属官统计大周户籍、土地和赋税的情况,此乃成果,正待上交皇上批阅。”
风尚书也笑了,但笑容却是说不出的鄙夷和嘲讽:“崔侍郎莫不是糊涂了?你此前不是已经统计了户籍和土地?为何还要将之与赋税一起上交给皇上?”
“皇上日理万机,下官自然不敢叨扰皇上,只是下官与属官用了新的法子统计各项情况,特写成奏折,呈给皇上过目。”
风尚书心觉有异,皱起了眉头,没再说话。
户部尚书李元义正在旁边,风尚书向其投去询问的眼神,结果对方脸色微异,看样子似乎不知情。
李元义任人唯亲,任户部尚书多年,唯独器重与他同宗的李侍郎,对于崔维桢这个异军突起的后辈,平日里也是爱答不理,还时不时给点小鞋穿,彼此关系肯定是不好的。
崔维桢如今做出成果,避开李元义直接呈奏给皇上,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只不过,李元义地面上不好看就是了。
即便如此,李元义也不想在朝臣面前丢了作为户部尚书的面子
,面对同僚的疑问,他一律打着太极回答:“崔侍郎的奏折确实所有不同,我一时无法说清原委,大家若是好奇,尽管让崔侍郎解释便是。”
李元义给了台阶下,崔维桢自然给面子,与众人说道:“此乃本官受内子启发的一种记账方法,以图表的形式统计各种款项和信息,化繁为简,一目了然,目前来看,这种法子对户部最有效用,李尚书看了也都夸好的。”
李元义的面子被抬了回来,心里那点儿不舒服劲儿稍稍减了些,他知道崔侍郎不是无的放矢之人,既然都拟折呈献御览了,肯定是个好东西。
为了在同僚面前表现自己不同于风尚书的慈和开明和容人雅量,他一脸满意地说道:“崔侍郎所言不假,本官已经决定日后在户部使用这种新式记账方法了,各位同僚如果需要借鉴,尽管找崔侍郎请教。”
人最不缺的是好奇心,即便是百姓眼中高高在上的达官贵人也一样,其他部的尚书们都好奇地凑过去询问,空留风尚书不尴不尬地站在那里,脸色都漆黑了。
崔维桢身边很快就凑满了人,恪王一党的朝臣不动
如风,恪王最近的处境也十分尴尬,主动走到老丈人身边,与他聊了起来。
风尚书如蒙大赦,虽然他很不满恪王怠慢他的女儿,但对方毕竟是王爷,还是他政治投资的对象,聊天时还是满脸笑容的。
宣武帝来到金銮殿时,看到的正是这番热闹的场面:“今日诸位爱卿兴致不错啊,都在讨论些什么呢?”
皇帝驾到,没人胆敢藐视圣驾,众人立马停止了讨论,迅速回到班次中去。
金銮殿中尽是皇帝的耳目,他来之前肯定已经知道殿中发生的事情,但是皇帝金口一开,肯定是要回答的。
往常这种时候都是魏王接话,这次竟是恪王抢了话头,道:“启禀父皇,景宁伯受其夫人启发,新研究一份记账图表,方才正在与诸位朝臣交流呢。”
恪王一脸坦荡,在场站班的朝臣却是脸色诡异。
恪王居然主动替崔侍郎邀功?该不会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吧?难道双方已经冰释前嫌了?魏王一党心里怀疑了起来。
但是,某些朝臣倒是没有往党争这方面想,鉴于恪王与宁国夫人的风月一二事,他们不由得想歪了——
恪王
给崔侍郎邀功是假,替宁国夫人扬名才是真!不然崔侍郎话里话外带上自家夫人也就罢了,他一个外人,何必说得那么清楚呢?
怕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吧。
不管朝臣怎么想,很显然,宣武帝非常吃这一套,他满意地颔首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