嚷嚷着:“俺种的粮食能打几千斤。”
话音刚落,又一个爬上擂台:“俺种的粮食亩产能打几千斤。”
台下的人情也一阵更比一阵高。
这个说:“俺种的芝麻胜似枣。”
那个说:“你那算啥,俺种的豆子比瓜大。”
还有人说:“俺养的猪管比大象重。”
至于到底大象长啥样,有没有猪重,谁知道呢?
反正大家都是这么说的。
那种粮的还能亩产上千斤呢。
也有几个冷静的人怀疑地说:“咱们种了那么些年的地了,哪里见过亩产上千斤哟?太飘啦!”
以前没有见过?这根本不是问题。
从前,还没见过卫星上天呢!人家苏联人还不是搞出来了!
别的国家可以,咱们又不是孬种,为啥不行?
再说,农业大社成立了,就应该像卫星上天的速度那样快的发展,要不咋能叫大社呢!
然后,又是一股的改名风波,各个农业大社名字里都要带上卫星两个字,西阳集体农庄又改名为西阳卫星集体农庄。
中州是农业大市,每年要为国家贡献超过50%的粮食,要是中州地区的粮食能高产高产再高产,那说不定整个国家的人都不用再饿肚子了。
如果,天天能吃上香甜的白面馍馍,包猪肉饺子吃,该有多好!
中州地区的干部瞬间就该觉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有多么的重!
种粮食当然不能蛮干,得讲究科学。
种冬麦的时候,县里给每个集体农庄派驻了一个技术员,专门指导社员们如何科学地种地,最主要的是如何实现明年试验田的产量大突破。
技术员姓石,叫石秋实,大概40来岁,据说曾经在省城的大学进修过农业科技专业知识,这次被派驻到了西阳卫星集体农庄。
大队长领着技术员在村里的田地上进行勘查土壤和水源状况。
柳光耀还有三个生产队的生产队长都陪着技术员在田里观察。
吴二有率先忍不住:“石技术员,你看俺们大队,这地咋样啊?够不够肥?还能不能增加产量?”
石秋实抓了把土,仔细的放在手心看了看,笑着说:“大队长,走了一圈,你们这村子的地啊,大部分可都不错,又抓肥又留水,种的粮食啊,不高产都难。”
后头陪着几个大队干部,都呵呵地笑:“高产好啊,俺们老农民做梦都盼着粮食高产,家里能天天吃白面馍馍。”
柳光耀吸了口烟,“石技术员,那你看,俺们大队哪一块地最肥,俺们划出来当试验田。”
3亩的试验田最终选在东边一块挨着河的田地,“就这块吧,又得风又得日头,而且挨着小河,浇地放水都方便。”
“要实现粮食的增产增收,并不容易。首先来说,要科学的种植小麦。
比如说小麦种植的密度,并是种的越密越高产,因为如果小麦种植过密,会导致小麦田里的空气流通和阳光直射都不是很好,那么多的小麦都争着抢风和日头,有一部分麦苗就活不了,麦穗的质量就会降低。
然后就是小麦的播种,这个很关键。
播种太早,过冬的时候小麦个子长得高,容易被冻死;播种太晚,过冬后小麦可能直接碎在地里。
还有一点关键的就是浇水,啥时候该浇水,啥时候肯定不能浇水,咱们老百姓心里都有数,这个我就不说了。
只要把上面我说的都做好,天气也好的话,粮食产量增加不是啥难事。”
“所以,这粮食到底能增加多少哩,你估摸个数,让俺们心里也有个底。”
“差不多10%-20%吧,哦,就是能多收1成到2成的麦子。”
等其它干部都走了,柳光耀蹲在那块试验田静静地望了好久。
石秋实是个工作很务实的人,他来柳河村的时候跟着社员们一起上工,指导社员们犁地要犁多深最好,农家肥一亩地要施多少才行,一亩地播多少种合适,也村里的社员都喜欢他。
这一天,柳河村的社员们左等右等都不见石秋实过来。
“大队长,这石技术员怎么还不来啊,他上回跟咱们说的是今天过来吧?”
柳光耀皱着眉看着南边的土路,每天石技术员都是搭车从那条路来柳河村的,却只看见光秃秃的一片树影。
“咋回事儿呀?要不,咱们先种着?反正那天石技术员也说了,这块地跟上块地情况差不多,俺看上块地咋种,这块地咱们还是那么种就成。”
“是啊,大队长,这么多社员都等着呢,总不能让大家白等吧。”
“是啊,大队长,这种麦子可等不了人啊,石技术员不是也说了么?种麦子的时间很关键,要是耽搁了,咱们大队这些些人明年一年可吃啥呀?总不能饿着肚子吧。”
柳光耀眉头紧皱,又看了眼路边,发现还是没人,才大喊了一声:“都去接着播种去,按照前几次石技术员的吩咐,该怎么种怎么种。”
作者有话要说:我也是够佛性的了,编辑节前通知我身份证件的格式有问题,让我重新上传,但我哈哈哈,现在还没改过来,一直在闺蜜家躲甲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