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066(3 / 5)

解不了近渴,京城的禁军肯定也不能派过去。 若是从附近州府调派人手过去,又担心这些人不敌。 因为普通州府的驻军就只有一两千人,如今封州、袁州相继陷落,红莲教人数必然是一州驻军的数倍以上,若贸然派他们去平乱,只怕是给敌人送人头和武器的。 “晋王殿下带兵十万,与红莲教作战数年,经验丰富,不若从晋王殿下的军队中调拨一批前去封州平乱,这也是除了各州驻军外离得最近的军队。”有老臣建议。 傅康年当即反对:“不可,晋王今年已收回了江南大半土地,将红莲教逼至辰州等地,这时候若分散兵力,给红莲教喘息之机,咱们前几年的努力将白费。” 陈怀义也不赞同:“傅大人所言有理,红莲教已被逼着荆湖地区,这时候不宜分散兵力。” “那除了晋王这里,还有哪里有兵可调?”燕王身后的一个大臣站出来问道。 傅康年说:“此事可从长计议,兵部明日将各地可调派的兵员呈上来,陛下再行定夺即可。这种关键时刻,分散了晋王的兵力,造成红莲教反扑,死灰复燃,这个责任谁担得起?” “关键时刻,这句话傅大人说了多少次了?你都不脸红吗?晋王有十几万大军,派个零头去封州平乱就够了,怎会影响大局?” …… 双方吵得不可开交。 直到上方的延平帝又剧烈地咳嗽起来,一声比一声重,像是要将五脏六腑都咳出来似的。 大臣们这才停了下来,关切地看着延平帝。 延平帝实在是没精神,摆了摆手:“诸位爱卿回去好好考虑,明日朝堂上给朕一个准话。” 众臣这才算了。 回到府上,傅康年还在思考这问题。他其实是想让晋王派一支军队去平乱的,这样功劳都是晋王的,以后封州、袁州等地也可安插晋王的嫡系,是个扩大势力的好时机。 但晋王平乱这么多年,好不容易有了起色,这时候若为了贪图这点小利,打乱了平乱的步伐,功亏一篑,岂不是得不偿失? 当前最要紧的还是先把江南拿下。 不过为避免这些人给晋王添乱,他得想想,哪里还能派出兵来。 傅康年还没想好,管家匆忙拿了一封信进来:“老爷,晋王殿下送来的急信。” 担心是战事有变,傅康年一把抓过信,拆开,细细看了起来。 看完之后,脸上一片喜色:“还是殿下有办法,这下不用愁了。” 晋王在信中嘱咐他,向朝廷推荐南越水师前去平乱,理由也很充足,南越离封州、袁州这些地方最近,由他们出击更快捷便利。 当然,这只是对外的说辞。 晋王真实的想法是,南越水师统领黄思严已经投效了他,是自己人,黄思严占的地盘不就是他的势力范围吗?这种不用出兵就能扩大势力范围的事,傻子才会拒绝呢。 因此他在信里还让傅康年多多为南越水师谋福利,最好让南越水师掌握封州等地兵权。 傅康年认真思索了一下,这事不难办。 陛下和大臣们肯定不会反对,但太子与楚王、燕王等人恐怕不是那么乐意。 不过他有信心解决此事。 傅康年当夜联系了几个晋王一派的官员。 次日朝堂之上,他赶在太子等人发难前,奏禀道:“陛下,微臣昨日回府连夜理了一遍咱们大景的兵力部署,找到了适合去平封州之乱的军队。” 延平帝风寒还没好,没什么精神,冲他点了点头。 傅康年说:“那就是南越水师。南越水师有两万多人,派出大部分,应该足够收复封州了。而且南越离封州很近,旨意一下达,他们就可派兵过去,迅速收复封州。” 这确实是很合适,单论距离就甩其他军队一大截。 大臣们都赞同傅康年这个提议。 “陛下,南越水师很合适,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朝廷在南越水师上花了不少银子,还允许他们开采冶炼铁矿,如今也该是将他们派上用场的时候了。” 延平帝脸上盈出点点笑意,他也赞同,南越水师确实比较合适。 “就派南越水师吧。” 傅康年又道:“陛下,红莲教潜藏极深,收复了封州、袁州,保住了并州等地,这些地区恐怕也有不少红莲教残余。南越铲除红莲教的速度虽然慢了些,但方法很管用,因此微臣提议,让南越水师暂时接管这几地的军防,逐一排除这几州境内的红莲教余孽,以达到斩草除根的目的。” 这提议当即招来了好几个大臣的反对。 礼部尚书宣近文说:“陛下,这不合规矩。南越水师本是负责南越海上防务,铲除剿灭海盗,保护来往船只商旅平安的。陛下仁慈,让其兼顾南越军事防务,这已是不妥,如今再让其北上,继续插手其州府的军事,不合规矩。” 吴王的老丈人吏部左侍郎陆跃明也说:“是啊,陛下,这个黄思严不过是草莽出身,在清剿海盗中立了功,得陛下赏识,才有这番前途。他大字都不识几个,已是南越水师统领,若再兼顾封州等地的军务,这品级还得往上窜,吏部没有这先例,这让天下十年寒窗苦读的仕子如何服气?” 兵部左侍郎胥元德讥诮地说:“读书人不服气?那他们也去平乱啊,收复封州袁州,保住并州。黄思严虽是草莽出身,但他剿灭了南越的海盗,铲除了潜入南越各州的红莲教,保了南越太平,如何做不得官?这种特殊时候,能保我大景江山社稷太平,便是大字都不识的文盲又如何?宣大人和陆大人,若黄思严收复了封州、袁州诸地后,退回南越,红莲教卷土重来,这责任你们负吗?” 宣近文和陆跃明被问得脸色极为难看,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