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043(4 / 5)

下的人越来越能干,一个个都快能独当一面了,估计要不了几年,他就可以彻底当甩手掌柜了。 真是越想越美,说不定他能够二十岁就退休。 就在刘子岳美滋滋的时候,于子林来了。 刘子岳诧异地看着他:“于大人要过来,怎么没派人送封信来?” 于子林笑着说:“这不是临时起意吗?臣去了高州一趟,探望公孙大人,回去的路上,去兴泰转了一圈,然后琢磨了下干脆过来找殿下。” “怎么,兴泰有问题吗?”刘子岳不解地问。 应该没有吧,这郭诚前两天还给他送了信。 “好,就是太好了。”于子林先喝了一口茶解解暑,这才道,“臣瞧了下,兴泰的人口应该过万了吧?” 刘子岳没有否认:“于大人好眼力,两个月前正式过万。” 自从去年冬天的那项措施在兴泰实行以后,越来越多的人拖家带口搬到兴泰,还带了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而且男女成婚生孩子的也多了起来,反正他们总归是要生孩子的,在兴泰生还能白得两贯钱,何乐而不为? 因此最近半年多,兴泰的人口快速膨胀,而且孕妇也越来越多。据陶余的来信,现在兴泰就有几百个孕妇,也就是说一年能又有几百上前新生儿出生。 目前兴泰已经不缺人了,为了先将这批人安顿下来,兴泰已经暂时停止了新人口的迁入。除了北方送过来的流放百姓,本地亲友想迁居兴泰的,一律拒绝。 不知道是不是人的劣根性,一听说不收了,那些慢吞吞的反而急了,三天两头找人打听什么时候才能迁居兴泰。 于子林得到了肯定的答案,感叹道:“真快啊。” 南越这么大片地方总共也只有两百余万人,连州下辖也不过几十万人。 兴泰目前的规模已经比得上一些偏远落后小县城的人口了。甚至,兴泰的百姓还要过得更好。 据于子林所见,兴泰的百姓面无饥色,精神奕奕,风貌跟他治下的百姓完全不同。他也算一个勤勉宽厚的地方官员,也曾自以为做得不错,但跟兴泰的百姓一比,差太远了。 刘子岳听完他的感想,笑了笑说:“那不一样,我这是撸了羊……不是,皇恩浩荡,赐我万顷土地,这些地不用缴税,产出都归我,我占了便宜。” 当然,这只是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原因是他种植的大多都是高附加值的作物,无论是甘蔗还是棉花,加工出来的产品都是能够长期储存,易运输,市面上价格又比较高的产品。 他赚得多,自然也就能给与兴泰的百姓比较高的工钱和一些福利。 可连州府衙的收入七八成都是田赋,还要上缴大部分,只少许留作府衙的开支。于子林没钱,也没找到搞钱的法子,而且这些土地也不是他的,就是他有百般计谋,在这种情况下,也很难改变本地百姓贫苦的生活。 他能做的也就是不摊派加税,不增加当地百姓的负担。 于子林轻轻摇头:“臣又不是没见过其他王公大臣的封地,他们土地上的百姓可没兴泰过得好,难怪咱们连州府不少百姓都想往兴泰跑。” 刘子岳笑笑没说话。 对绝大部分的王公大臣来说,封地的作用就是为其提供租子,产出供其挥霍,因此他们花在封地,尤其是土地上的时间几乎是没有。 只要下面的管事每年按时将该收的租子收上来就是,其他的都不重要,他们也没想过提高封地的产出,改善封地百姓的生活。能够在灾荒年,减点租子那就是大善人了。 这导致几百上千年,封地上的百姓生活方式没有任何的变化,跟外面的百姓也没什么区别,只是由租种地主的土地变成了皇室或勋贵家的地。 于子林见刘子岳不说话,沉默半晌后道:“殿下,兴泰的经验可否在连州境内大面积推广?” 这才他来找刘子岳的真实目的。 兴泰原先是一片荒地,但短短两年时间,就发展成为了一个一万多人的小镇,估计要不了几年,规模就会超过一些偏僻落后的县城。 如此迅猛的发展,于子林实在是心惊,若非亲眼所见,他都不敢相信。 他还年轻,心里也有一腔抱负,想为辖下的百姓做一点事,也想做出一番成绩,他日回京城扶摇直上,光宗耀祖。 刘子岳对上他灼灼的目光,轻轻摇头说:“于大人,你虽是连州知府,但连州的农田不是你的,是当地地主和百姓的,你拿什么让他们改种棉花、甘蔗等作物?即便种了,连州距广州还有不短的距离,这几百里的路也不好走,信息不畅通,你让他们将棉花甘蔗卖到哪里去?若是卖不出去,就只能自己拿着,万一因此种的粮食不够吃,恐怕还要埋怨你一顿,甚至是向上面参你一本。” 兴泰之所以能成,那是因为地都是刘子岳的,种什么他说了算。而且风险也全部由他承担,在开垦荒地,种植作物期间那些百姓都是有稳定的收入可以拿的,不管最后这些东西是卖出去还是烂在地里,都不会影响兴泰百姓的生计。 可连州就不一样了,没有人给底层百姓兜底,而且农户分散,这也会造成种植收割运输等成本的增加。 于子林听完刘子岳的解释,有些失落地举起茶杯:“是臣想得太简单了。” 刘子岳笑道:“于大人也是为了当地的百姓,希望他们能过得更好。我这里倒是有个主意,你要不要听听?” 于子林感兴趣地望着他:“殿下请讲。” 刘子岳说:“官府不能强制百姓种什么,以免造成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但我们可以引导,我们刘记商行可以在连州府设一店铺,长年收购棉花,棉花的价格比稻米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