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白鹿塬上(2 / 2)

都是直接出租给别人,分成收租,也有直接雇人的,雇人又分两种,一是招伙计,地主出田出种子甚至出耕牛农具,最后收成跟伙计约定分成,因为地主出的东西多,所以地主分成比直接出租拿的更多。

还有一种则是招长工,地主包吃住,说好一年给多少粮,年节时可能还要给长工提供些肉食等,地里收成则全归地主。

也有平时少招点长工,农忙时再多招些短工来帮忙的。

不过眼下唐初,不少百姓也都分到了一些田地,所以大多数都是再佃种一些地,想招长工伙计也难。

普通一户百姓,大约能耕种四十亩地,若是再种桑二十亩,养十筐蚕,已经是最大的生产上限了,若是年景太平,收获后缴纳租调后也还能维持温饱,略有盈余。

但假如这地不全是自己的,是佃种的官田或地主家的,还要交租的话,那就只能勉强温饱。

“娃,你想寻个啥样的女子,耶帮你寻去。早些娶妻进门,也早添丁进口,也多个帮手。”老武提醒儿子,也是希望让儿子能够早安稳下来。

羊骨汤还没喝完,武家部曲侯三一家子就跟武柳氏、大姐还有王姨娘她们回来了,后面跟着武家侯家的孩子,他们背着大筐的桑叶,满载而归。

她们前脚刚进院,武怀义和程处默几个也跟着回来了。

“事情办的咋样?”老武上前迎接。

“我们先去了李家庄见了里正,然后一起去了县城,拜见了张县令,怀玉的户口没问题类,我们的地跟刘叔说的一样,乡里没有地可分,张县令挺帮忙,让户曹调阅了土地档案,最后说给怀玉在白鹿原长坳分一百亩地,给我在丰原和孟侯原各分一百。”怀义挺高兴,虽然一早起来就马不停蹄的跑。

但结果不错,户口办好了,地也落实了,张县令对程处默拿着秦王教来办事,更不敢怠慢,他不仅马上给安排了地,还特意是挑了最好的地了,整块的地,原本是没官的罪产,如今是官田,特分给他们。

三原县之名,本就源于北部的三个塬,孟侯塬、丰塬、白鹿塬。关中是平原地区,但也有不少塬。

相比起清河这边的渭北平原,三塬就条件差多了。

“那回头得好好感谢下张县令。”老武也搬来这十年,很清楚知晓三原的情况,南边是清河畔的平原,这是最好的地,水浇地。北边的三个塬要差的多,越往北越旱。

而三塬的北边则是山区,黄土峁、黄土梁、黄土沟,地都没块平的。当年李渊安置三万元从禁军,把渭北平原白渠畔七县最好的地分给他们,许多战后归乡的百姓,都只能成为禁军们的佃户,或者迁移到北边的塬上或是山区里去。

“张县令说哪天我们有空了就过去,他派人带我们去那边收地。”

事情办好,大家都很高兴。

三百亩地,就算种不过来,可也是入袋为安,哪怕租出去,也还能有一份租子收入。

“大家一早出去都累了,赶紧喝点羊骨汤吧。”

侯三的大儿子石头放下桑叶,过来帮怀玉收碗,接过碗还不忘把地上扔掉的羊骨头又给一块块捡起来放回碗里。

“这骨头一点肉都没,你捡回去狗子也不会啃的,不用捡了。”怀玉道。

侯三大儿子石头今天七岁,长的跟个炭似的,“二郎,这骨头捡回去洗洗,还可以再熬锅汤呢。”

怀玉脸色变的不太好看,“今天这羊骨汤,难道用的就是昨天啃过的骨头?”

石头点头,“二郎放心,昨下锅熬之前,我跟我爹清洗了好几遍呢,干净着呢!”

怀玉感觉胃有些翻腾,他虽不是那种太讲究的人,可也还没吃过这种回锅羊骨汤。

老武在旁边倒是十分淡定,仍在吮一块羊骨头。

程处默在旁边嘿嘿笑了几声,“我们在县城里吃了几个蒸饼,肚子还饱着,就不吃了。”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