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决战圈套(2 / 3)

“陛下,兵贵神速,不能拖延。”

萧英也劝道。

“嗯,就按你们说的办。”

耶律宗真点点头。

其实他们本来就是要驰援回去,与宋军决战。

只是路上各种杂乱的消息影响了他的判断,现在索性就不判断了,干脆就直接杀过去算了。

事实上目前析津城那边的形势也跟萧孝友分析得差不多。

宋军与辽军在野外乱战,双方毕竟不是那种十几万人正面列阵,然后一方击溃另外一方,等兵败如山倒就只剩下追击的情况。

而是两边的兵马各自在野外相遇,双方都是几百人最多也就几千人的小规模交战,考验的是中下层军官的实力。

在这一点上宋军即便最近几年改革了军制,战术素养上还是与辽军有些差距。毕竟宋军在早几年可是靠阵图打仗的货色,想在短时间内追上来并不容易。

哪怕是用了火器,可遇到辽人冲锋的时候,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心态,稳住害怕的情绪,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出现因为恐惧而转身便逃跑的情况。

这无关于武器装备,而是单纯的战术素养问题。就如同朝鲜战争我军用落后的武器,照样把拥有最好装备的霉军赶出三八线一样。

所以面对这场突袭,刚开始辽军是能够稳住阵型。利用他们优秀的中下级军官战术素养,时不时还能打一场反击战。

可随着时间流逝,越来越多的宋军赶到战场,远程火力优势体现出来,再加上前面那些能够在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宋军很快能够转换心态,自然也是越战越勇。

因而虽然刚开始宋军攻势略微有些不顺利,但这个时候其实大部分战斗已经结束,很多宋军都在四处追赶逃跑的辽军,旷野上更加混乱。

没过多久,耶律宗真的大部队就总算是赶到了战场。

析津城内的火焰还在燃烧,宋军不可能把那么大的火熄灭,只能在四处挖隔离带,把析津都总管公署衙门和其余建筑隔开。

但即便如此,这个长约800米,宽约500米,达40万平方米的衙署还有大量建筑物处于烈焰下。

滚滚浓烟直上青云,照耀了析津南方的半边天空。

在一片混乱当中,旷野上每隔几百米,就有可能看到一地辽军尸体,还有各种散乱的武器、旗帜、甲胄。

无主的战马有的惊慌失措乱窜,有的站在原地不知所措,还有的竟走去河边悠闲地喝水吃草。

各种各样的喊杀声划破夜空。

“报!”

此刻范仲淹已经进城,站在南面的开阳门,远处距离他约一公里外,就是丹阳门内的滔天烈焰。

开阳门下宋军正进进出出,押解着俘虏回营寨。

这场仗打得很乱,导致宋军不能一次性把辽军全部俘虏,每次抓人,都是几百几百地抓,显得像是蚂蚁搬家一样。

斥候冲到范仲淹面前说道:“相公,北面约十余里外,出现辽军大队人马。”

“看来是耶律宗真率领前面撤离的军队回援了。”

范仲淹对身边的韦焕之、王素等人说道。

韦焕之道:“既然如此,那我们是不是要立即集结队伍,与他们决一死战?”

范仲淹沉吟片刻,抬起头看向远处,低声道:“若我是耶律宗真,看到城中大火,必然还尚不知城内情况,你猜我应不应该即刻来援?”

“相公的意思是?”

韦焕之睁大了双眼,如果这个时候不集结军队的话,会不会出现什么意外?

“无需集结军队,把手里的威远炮全部送到城墙上去。”

范仲淹说道。

“可若敌人派小股军队进城查探可如何是好?”

王素提出一个意见。

“那我们就派小股队伍与他们交战,把他们拦在城门口附近,现在城里也乱,辽人会很急,只要把人拦在城门口,他们就摸不清楚城里状况。”

范仲淹说道:“我们乱,把他们也带入乱的境地,等他们不得不冲击城池的时候,再下令全军突袭。”

现在宋军就是在打游击,外面几十股宋军四处乱跑,遇到辽人大部队他们肯定不会傻到与辽人蛮干,因此辽人的军队势必会把主要进攻方向放在析津城。

城池大门都被轰塌了,也没什么可以守的,而且现在再集结队伍更乱,还不如来一场引君入瓮,把辽军主力引入炮火范围之内。

而就在宋军并未集结部队的时候,辽军主力离析津已经不足六公里,在耶律宗真面前,约有数十名溃卒。

这些溃卒并非士兵,而是军校、小将军、百夫长之类的辽人中下级军官。

原本辽人统治兵马,都是由契丹贵族担任中上级军官,统领各部,包括其他民族的队伍。

但辽圣宗时期发生过汉人中下级军官杀死上官,率部归宋的事情,所以辽国所有部队,都改成了契丹人担任军官,汉人最多也就担任下级军官而已。

此刻耶律宗真正在询问这些人目前的情况。

如今战场实在是太乱了,不仅有几十股宋军在四处打枪,还有几十股辽军四处逃跑、打仗、溃散。

因而哪怕他们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