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九章 白话文运动(2 / 3)

容易理解对方想表达的含义。”

他继续说道:“但在书面用语当中,朝廷还是以文言为主,这严重妨碍了政令下达。若是改为白话,朝廷就能更好地向基层传达政令,更好地把事情解释清楚,而不像现在这样,一道政令下去,百姓都不明白发生了什么。”

“可是.”

有人提出质疑道:“这样做真的能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吗?以前的字只需要寥寥数十个字就能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要花上百个甚至数百个字呢?”

“因为文字需要简体化,意思也需要透明化。不然一个字好几层意思,百姓的文化水平本来就不高,如何能理解?”

“地方自有县令,皆进士出身,朝廷的政令传达下去,地方县令、知州自会给百姓解释。”

“想多了,下面歪曲上面的政令,肆意妄为的地方官员还少吗?光去年就有一百多个不称职的县令被降职、罢官,里面就有不少借着百姓看不懂政令,巧取豪夺,凌虐百姓。”

赵骏摇摇头道:“归根到底,这是个解释权的问题。你们想把朝廷的政令解释权攥在自己手里,但朝廷想让天下百姓人人都理解,从此不再被官府、地主、豪强肆意欺压,让他们明白,朝廷对他们充满了善意。”

一时间,场内颇有些骚乱。

大家纷纷听着赵骏的话,不少人都陷入了沉思。

因为赵骏很直白地说出了解释权的问题,不管有没有人想到这个问题,大家就都忽然明白,似乎好像是这么一回事。

如果用文言文书写的话,那一个字就好几层意思,有的时候往往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所以朝廷如果想把书面语进行口语化,大家理解起来就快很多。

比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换成“师长,是教授你学识的人”,是不是就通俗易懂许多?

以前其实有不少人没想过这个问题,之所以反对,是因为书写起来太麻烦,毕竟如果换成文言文的话,以前几个字能解决,现在要多写几个字,肯定有人不乐意。

但仔细想想,如果站在通俗易懂的角度上来看的话,似乎这样做确实很有道理。而且宋代白话又不是普通话,书写无非也就多几个字,不至于太麻烦。

“我知道对于士大夫们来说,这是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因为文字的解释权就在你们手里,比如你们在一县之地做县令,一道政令下去,你们想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就能掌握百姓的生杀大权。”

赵骏话锋一转,又说道:“但你们一个个都是朝廷大员了,平日里即便是舞文弄墨,想要咬文嚼字谋取利益,有政制院和陛下的监督,也很难做到,又何必拘泥于此呢?”

“知院这话说的,倒是显得我们像是贪官污吏了。”

吏部尚书李若谷略微有些不满,但片刻后就又说道:“不过知院说的也确实在理,改为白话文,确实会让下面的人更明白事理。”

毕竟这白话文只是简化版的文言文,无非就是多谢几个字,阐明一些难懂字的意思,倒也还算好。

可又有人提出来道:“知院,在民间四处粉刷标语,实在有碍雅观。”

“朝廷提倡实用主义。”

赵骏右手指了指天上道:“我大宋不管是官员还是百姓,更应该以实用为主。”

“对,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抓到老鼠,那就是好猫。”

赵祯也赞同道:“在民间粉刷标语,就是为了让百姓都知道朝廷的意思,防止政令被歪曲,被下面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败坏。”

“不错,最近几年考成法整顿吏治,已经有些效果。然还是有不少奸诈官吏,欺负百姓不懂朝廷政令,以骗、瞒、蒙等方式,压榨百姓,窃取百姓私产,真是罪无可赦。”

“可气的是有不少百姓被这样的官员逼得家破人亡,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要去地方御史司和皇城司检举,大量无辜的百姓遭受劫难,可见这政令下达不畅之害。”

“也就是考成法颇有成效,约束了不少官员,否则的话还不知道有多少百姓遭到这种官员与地方大户勾结的权钱交易,沦为他们的奴仆,因而我等政制院宰相都以为,向百姓普及,势在必行。”

几名政制院宰相也纷纷站出来声援,这样加上他们的背后的势力,见情况都朝着政令应该下达的方向发展,便也都站出来拥戴,一时间满朝都是赞通的声音。

少数几个反对的声音见此,也就只好退下,这道政令就顺其自然地通过了。

这也是目前朝廷政令的常态。

基本上只要政制院能够通过,那么下面的反对声音再大也没用。

因为政制院十多个宰相就代表了十多个势力,满朝主要执政官员就是五十多个部门的尚书和侍郎,这几百人成为大宋的高层执行者。

而作为高层决策者,宰相们基本上都在这些执行者当中拥有一定的影响和势力,势必会让小半朝臣能统一战线。

其余朝臣战线不能统一,再加上赵祯支持,那么最后的结果也就是政制院政令通畅地传下去。

这里面除了这些政令都是赵骏和范仲淹经过深思熟虑,再加上等商量成熟,由政制院统一商议之后再发下去,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