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五章 坏消息,只来一万人,将领叫狄青(2 / 3)

赵文佐早就在城里的酒楼设宴。

杨察一路风尘仆仆,也确实饿了,而且很多话也需要在饭桌上谈起,便也没拒绝。

邕州的酒楼跟汴梁比起来差了不是一点半点,最豪华的酒楼也不过是两层高,放眼望去,满城都是平房,连两层楼都屈指可数。

赵文佐招待着杨察,愧疚道:“司帅,西南偏远,不比京城繁华,还请多多担待啊。”

“无妨。”

杨察微微点头,随后入座说道:“都坐下吧。”

“是。”

众人都纷纷入座。

等上菜的功夫,杨察沉声说道:“邕州同知何在?”

侬智高忙道:“下官在。”

杨察扭过头上下打量了一下,发现对方居然才二十上下,颇为惊讶道:“不知同知年岁几何?”

“回司帅,下官今年刚满二十。”

侬智高有些惴惴不安,他怕对方因为自己年龄小而轻视他。

“同知年少有为啊。”

杨察笑道:“听说早在四五年前,同知就不堪越朝贪索无度,举兵反抗,岂不是说,那时同知不过十五六岁?”

侬智高苦笑道:“广源州本是朝廷境土,李越却勒索边民,剽掠百姓,下官亦是忍无可忍。”

“好。”

杨察赞道:“大宋正需要同知这样的少年郎。”

说着他又环顾四周道:“知院已经点名了同知,说他有这般胆气,可谓是大宋将来的栋梁之才也。”

“我早就看出同知不凡,未来前途不可限量啊。”

“哈哈哈,能入知院法眼,侬同知必定一帆风顺,以后若是高升了,可不要忘记我等呀。”

“原来同知十五岁就起兵,真是少年之胆魄,此番成事,功不可没。”

众人见到杨察对侬智高颇为看重,便也连忙纷纷吹捧。

官场就是这样,有上面的人褒奖,那下面的人除了羡慕嫉妒恨以外,就只剩下巴结。

侬智高果然被吹得有些受宠若惊,连忙回礼。宋代他们这些边民的地位可不高,像黄玮和黄师宓还是进士出身呢。

就因为边民的身份一直得不到看重,连选调的时候都派遣不到他们头上,只能做个冗散闲官。

他一个落榜的举人,连进士都不是,那自然在邕州官场上被人瞧不起。

现在一下子有了这样的对待,就感觉像活在梦里。

杨察见到他受宠若惊的模样,笑了笑,赵骏让他安抚一下侬智高,毕竟在此之前,大宋是有些亏待了他。

明明侬智高多次上书请求归附,结果因为邕州知州的一己私欲而让朝廷都得不到消息。

不仅让边民寒心,同时也让大宋被宵小侵略而不得知,简直是耻辱。

但片刻后杨察又摆正脸色道:“不过侬同知,知院来前,有一句话让我提醒你。”

侬智高忙不迭道:“请司帅训斥。”

“知院说,大宋是一个包纳四海的国家。不管是何等民族,是汉人,还是夷人,既然愿意做我大宋子民,那就是一视同仁,不会区别对待。”

杨察正色道:“你既然愿意归附大宋,成为大宋的官员,就应该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像你父亲那样,妄自建国,僭越称帝的事情,就千万不可以去做,明白了吗?”

侬智高这次能得到原谅,一来他屡次上书,阐述了建国的缘故。二来也多次表示归附之心,并没有试图僭越称帝。

他建国是为了竖起大旗,号召边境少数民族归附在他的这杆大旗之下。

目前也就是建立王国。

一直要到历史上他叛乱起义,攻破邕州,才建立大南国,自号为帝。

所以从行为来看,至少目前的侬智高就有点像是一个一心归附宋朝的李元昊,还没有像后来那样举兵叛乱,试图自立的情况。

如今他势力也不强大,手下也就几千人,野心也没有随着势力的增长而膨胀,朝廷给他个同进士出身以及邕州同知,就已经让侬智高兴奋不已,哪还敢有什么僭越?

因此听到杨察的话,侬智高吓得连忙起身连连拱手道:“司帅,朝廷一定要明察。下官建国都是为了让边民归附,号召边民一同抗击李越。否则李越侵略边境,言称那是李越之土,边民若无国家庇佑,哪还敢与他们相斗?”

“好了,朝廷自然是知晓,若非如此,伱能安然坐在这里吗?那自然是陛下明察,知院明察。”

杨察向北方拱拱手,随后笑道:“同知也无需惊慌,朝廷也是念你功劳,才会赏赐于你。此番你只需要尽心尽责,配合朝廷一同将李越消灭,那自是天大的功劳一件。”

说着他又看向周围其余官员道:“朝廷是不会忘了有功之臣,有功必赏,有过则罚,是政制院定下的规矩,这规矩也同样适用于大家。所以本官在这里表个态,只要此番能有功勋者,我将如实上报,诸位都有厚赐。”

“多谢司帅!”

众人纷纷起身行礼。

“坐下吧。”

杨察双手下按示意大家坐好。

等侬智高坐下的时候,后背已经是被汗水浸透。

杨察先给个枣又打了一棍子,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