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先帝幼子(2 / 3)

有的戴三梁冠,还有的戴进贤冠。头上的簪子、腰间的腰带、玉佩、锦绶都各不一样。

唯一相同的是,他们的眼睛都像是冒火一般,似是要将赵骏生吞活剥。

“此人便是赵骏?怎么这般年轻?”

“我记得历代科举入仕者,从未听说过什么赵骏的名字。”

“未参加科举,且如此年轻,没经历地方州府,就能登上一品,官家怎么能授予他如此重位?诸位相公也是糊涂了,为何没有劝劝官家?”

“莫不是什么妖人?不止是官家,连诸位相公都被此人迷惑了,恐怕此人的妖术不得了。”

百官们低声议论着。

在他们眼中,赵骏只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小伙,与他们预想的天差地别。

虽然长得挺帅,但这年头帅不能当饭吃。

因此面对官家以及宰相们的力挺,一个个都是失望不已。

还以为真是什么隐世大贤呢。

结果就是一个毛头小子。

怎么能让这样一个小年轻,轻易爬到他们头上去呢?

一时间百官怒视着他,都以为他用什么办法蛊惑了官家和宰相。

赵骏则走到门外,深呼了两口气,对殿内的细微声音充耳不闻,昂然踏入殿内。

两侧都是官员,官员们随着他的移动目光也在移动。

赵骏自中间众人出列上奏时特意留出来的通道一路走到台阶下,仰起头,向赵祯拱手道:“赵骏见过官家!”

宋代没有带清仰面视君如同刺王杀驾那么离谱,毕竟这是一个官员敢拉着皇帝的龙袍追着皇帝说教,甚至口水都喷到皇帝脸上的时代,仰头看皇帝并没有什么问题。

赵祯双手虚抬,说道:“免礼!”

“谢官家!”

赵骏就把手放下来,依旧站在原地。

“赵骏,大才也!朕深知一个国家要想兴旺,就必须要有主谋之人,需要有卓远见识者带领才能让国家富强。”

赵祯随后环顾下方百官,最后目光看向赵骏说道:“因而朕发现赵骏这般才俊,便破格提拔。特例策封汝为宋国公,归德军、泰宁军、兴国军三镇节度使,领知政制院,统领百官,盛兴大宋!”

“再谢官家!”

赵骏又拱手行礼,这比昨天商量得还多出三个节度使来。

不过他也知道宋代的节度使其实就是荣誉衔,类似于勋官当中的上柱国,并不是什么军权职务,基本上就是多领三份工资的差事,倒也无所谓。

所以别说三个,来三十个也没什么意义。

只是让赵骏没有想到的是,当他的爵位和节度使被授予后,。

就连原本打算等赵骏上来之后,立即上奏折弹劾,给他一点颜色瞧瞧,让他知道大宋台谏官厉害的诸多谏官们,都愣在原地,默不作声。

因为这节度使和封国太让人震撼。

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节度使比较泛滥,甚至出现了六十多个节度使,往往一人身肩两镇甚至三镇,比如张、韩、刘、岳四大将帅,基本都是两镇节度使。

后来韩世忠、张俊、刘锜更是身肩三镇,荣誉衔加到了极致。

但在北宋前中期,节度使还没那么泛滥,往往只有朝廷重臣、外戚、皇室贵族才有可能得到一个节度使的荣誉。

如韩琦和文彦博是北宋唯二的两镇节度使,其余官员,纵使宰相,最多就一镇。

可百官们万万没想到赵骏竟被授予了三镇。

且被封的还是宋国公。

要知道大宋国号的来历,可不就是因为太祖赵匡胤曾经担任宋州节度使吗?

所以有宋一朝,其它州都有国公,唯独宋州没有。

但现在却有了。

什么意思?

百官们一时懵逼,随后浮想联翩。

想到一般只会授予宗室和王公贵族的节度使。

又想到太祖起家的宋州成为封地。

再联想到赵骏此人姓赵。

答案呼之欲出!

这是位宗室!

一瞬间,几乎大部分官员,都猜到了赵骏的身份。

毕竟官家暗示得也太明显了一点。

紧接着官员们又思考起来。

官家什么意思?

让一位宗室总揽全国政务?

这是打算立太子吗?

问题是这位宗室到底是谁家的孩子?

有没有资格成为太子?

而且看他的年龄比官家小不了几岁,有这么立太子的吗?

毕竟官家正年轻,应该还可以生孩子才对。

百官也不像刘太后时期,逼赵祯把藩王之子接入宫中,没道理这么早立储的吧。

那到底是为什么呢?

难道这位根本不是官家的晚辈,而是官家的..

刹那间,百官们思绪飞跃。

他们几乎都本能地已经想到,先帝,是不是又搞了一次“借腹生子”?

“咳咳。”

就在百官们震惊不已,浮想联翩的时候,吕夷简咳嗽两声,说道:“赵知院上任政制院,节制百官,当为百官之首,请立于左前。”

说罢他往后走了一步,让开一个身位,示意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