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8章 调令发出(1 / 3)

“叔大,善贷,宫里的意思,如果真按照你们的意思,是不是就可以解决水患?”

冯保公开了宫里态度后,又对着内阁几人问道。

“水患可以缓解,但无法根除,朝廷也只能持续投入钱物维持河道。

不过增加的投入,可以在各处水闸和钞关加收的银钱抵偿。

另外,漕粮改海,朝廷也会节省不少经费,一进一出预计会有所结余。”

说话的是魏广德,内阁已经把治水和河运分开向内廷做了陈述,并建议漕粮不再走河运,改由长江口直接海运北上。

“冯公公,还有一点也需要重视。

漕船改走海运后,运河商船通行会变得更加快捷,相信因此会增加更多的商船。

过去船闸处放船,都是有限保证漕船通过,之后才是商船。

同时,我记得兵部也是私底下允许漕船在南返时夹带不超过一定数量的货物。

而这部分运力,也会被商船获得。

因此,即便漕船改海,运河商船应该会大增,运力也会更加巨大。

商船往来,也更会带动运河两岸,使其更加繁荣。”

接话的是张四维,一开始他自然是坚决反对漕运改海的。

不过魏广德和张四维谈了两次,列举出漕船改海对走运河商船的好处,特别是水闸不会再成为堵塞运力的关键。

在想到南北货物可以更加通畅的航行在大运河之上,由此得出对运河两岸经济影响有限的判断后,张四维的观点才有所变化。

不过,就算如此,他还是和背后的人经过多日沟通,才最终认可了此方案。

而让他们得出结论,漕船该走海路不会影响运河的最关键因素,还是魏广德、朱衡等人之前悄悄在迦运河附近买下大量产业。

他们绝对不会相信会做生意的魏阁老,会让自己的投资亏本。

既然魏广德都这么有信心,想来他说的漕运改海不会对运河经济带有什么影响,也就有了一定的可信度。

大明的运河经济带,说到底,带来商贸繁华的并不是漕船,而是商船。

商业繁华,更多还是依靠商品物流带来的繁荣。

只要商船还在走大运河沟通南北,那运河的繁荣景色就还会延续。

只不过,随着迦运河的逐渐成形,用不了多久,徐州附近依托运河的经济多少还是会受到影响的。

毕竟,徐州段运河虽然依旧在,但部分北上船只会被分流,通过迦运河北上,而不走徐州。

至于依靠运河为生的劳工,他们会不会因为少了漕船而发生生活困顿,这就不是那些大老爷该考虑的事儿了。

但实际上,魏广德却认为或许不会。

虽然运河船只减少,毕竟运河每年的航运量大头还是漕粮,但劳工不管是上下货物还是拉纤,只能对商船收费而不能对漕船。

对漕船的出力,会被冲抵他们的徭役。

虽然在张居正改革后,这部分徭役会被编入征税之中,但魏广德赌的其实是商船会少量增加。

这部分增加,也会多少增加劳工们的收入,可以抵偿掉一部分。

总之,运河的经济迟早都会衰弱的,虽然依旧会是大明商业最具有活力的地区,但地位会逐渐下降,渐渐被兴起的南北港口取代。

这是趋势,非人力所能改动。

所差的,无非就是时间早晚。

而漕粮改海的好处确实显而易见的,只要没有外力插手,预计不变的情况下,通州仓每年新增漕粮应该接近一成,关键运力会很稳定。

除非,有强大外敌从海上而来,切断漕粮航线。

也因此,魏广德更可以支持兵部,调拨更多的财政支援水师发展。

反正在魏广德看来,虽然可能有亏于运河船工,但长期看其实算是改革阵痛,最后都能逐渐调节过来的。

而张四维这个时候为此事说话,其实也代表着他背后的商人集团似乎改变了态度,支持起这条政令。

实际上,通过运河赚钱的家族,绝地不止运河两岸的商人集团。

包括勋贵和皇室,其实也早早就插手在运河两岸的产业里,所以内廷的态度,不止要考虑内阁和朝廷的意见,还会听取勋贵等家族的意见。

大明的勋贵体系,基本上只要不牵扯进造反和给朝廷造成重大损失,是真的可以做到与国同休。

冯保看了眼张四维,自然明白他的态度了。

其实,张四维背后的商人群体,更多还是代表山西商人和一部分扬州盐商的利益。

这些人,未必就是在运河经济中最受益的一部分人。

只不过既然是做生意,相互之间肯定还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他都这么表态,其实也代表着,至少一部分商人兵部排斥这个方案。

毕竟,漕粮改海后,等于是把大运河空出来给商船使用,不用再执行什么漕船优先,民船次之的规矩。

这么想来,自然商人们不会反对。

至于说加税,只要是真金白银投到运河上,最终也是在为他们服务。

其实反对漕粮改海,最直接的原因还是担心朝廷不再管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