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0章 申时行(2 / 3)

朝高拱回来以后才开始的。

或许那时候的高拱急需要像张四维这种长期在朝中坐冷板的人投靠,扶持这些人可比接手其他要强的多。

正所谓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

何况这张四维还背景强大,只要施恩于他,就能同时得到来自杨博和王崇古的好感。

而张居正在高拱之后也对他青睐有加,大抵也是这么考虑的。

不过魏广德还是摇摇头,张四维不管是在礼部还是吏部,其实都还行,但要他让他进内阁,魏广德多少还是觉得不妥。

张四维这个人为什么会在翰林院蹉跎那几年,不是他关系不够硬,要知道杨博那时候已经是转吏部做天官,要提拔他一个翰林编修易如反掌。

就算是清贵的翰林掌院也绝对不会在这么一件小事儿上惹杨大人的不快,肯定会首肯支持的。

可是,张四维那段时间里就好像烂泥扶不上墙一般,整日在翰林院就是游手好闲的形象。

是的,当初的弹劾或许对他影响很大,但说到底还是他性格的问题。

富人家的孩子,多少总是缺了点锐意进取,吃苦耐劳的坚韧精神。

对于张四维来说,钱财应该也只是一个数字的概念。

很多贫苦人家的孩子梦寐以求的东西,张四维早已见怪不怪了。

别人刻苦读书,是希望有朝一日鱼跃龙门,步入仕途,光耀门楣的同时还能改变家族的境遇。

而张四维读书,科举,入仕,不过是一种人生选择,也许有施展抱负的文人气象,却绝对没有以此改变家庭境遇的期望。

事实上,明代官员那点可怜微薄的俸禄,可能都不够张四维买本好书的。

张四维小时候据说非常聪慧,也很早熟,七岁的时候,言谈举止就和成人无异。

父亲常年在外经商,但却很喜欢给张四维寄东西。

父亲的礼物不是各种玩具或者他处的特产,而是一车车的书。

对,书,还是用车拉回来的书。

在古代,一本好书价格不菲,而张四维的父亲却到处搜集大量珍本善本,用车运回来让张四维研读,其家境之优渥可见一斑。

在明代科举中,蒲州这个地方,成绩并不理想。

但张四维就是从这个地方蹦出来的异类,他24岁中举,28岁进士及第,30岁被授予翰林院编修,42岁才做到五品的右中允,隆庆四年也就是45岁升翰林学士和吏部侍郎,真正开始在大明朝廷崭露头角。

《明史》里对张四维有一句评价叫“四维倜傥有才智,明习时事“,一个倜傥,便能读出张四维的洒脱。

或许,他一开始就从未想过入阁,主宰大明天下事务的一档子事儿,而是被高拱、张居正推着走上的前台。

因为他们要借他的势,或者说是他背后的关系网。

只不过,当高拱为他铺平了入阁这条金光大道以后,他和他背后的家族也没得选了。

“还真叫人头疼啊。”

魏广德嘴里喃喃道,他没办法拒绝张四维入阁,他条件齐备,朝中四品以上官员,他都打点的很到位。

到现在,即便知道张四维送礼都比别人重,都察院也都懒得再理他。

因为人家里就是有钱,就是豪横。

他不是只对个别对他有用的人才送重礼,而是所有人都送,一视同仁那种。

都察院还有什么理由怀疑人家送礼动机如何。

“左侍郎升迁,右侍郎替补,吕调阳啊,你可给我出了个大麻烦。”

魏广德还在默默念叨着,自己口袋里没人。

这些年江西考生表现不好,自己的同年那一届压根就没选庶吉士,所以想找帮手都难。

把嘉靖三十八年进士过了一遍,没找到合适的人,又想了想四十一年的进士,第一个就想到段孟贤。

可惜,这位老兄殿试成绩还算不错,二甲八十多名,可最终没有人选庶吉士,没资格进礼部做侍郎。

“申时行?”

忽然,嘉靖四十一年状元徐时行的名字出现在魏广德脑海里。

虽然申时行没法入阁,但现在申时行已经是詹事府詹事兼侍读学士,进入朝堂只差临门一脚。

要不然我来踢这一脚,把他送进礼部去?

魏广德心里微微一动,有了想法。

高拱、张居正抬着张四维入阁,可不也花费好些年的时间准备。

自己手里没人可以,但自己不妨伸手从外面薅人到自己这边来啊。

申时行可是状元,入阁是有先天性优势的。

实际上,大明朝每科取士的一甲三人,直接保送翰林院为官,就是为将来入阁进行汰选。

一些人会因为各种原因失去资格,而一些人则会留下来,成为那个幸远儿。

是的,入阁,其实多少还是有运气成分的。

就如当年状元陈谨,本来就要提拔了,可惜送功劳的差子上出了错,病倒在路上,功劳没了,也被直接剔除出了竞争道路。

而申时行就缺最后一脚,从詹事府转进礼部或者吏部。

有关系的,如张四维这种,自有人帮他们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