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4宽甸将建(2 / 3)

么说了,张居正也只好点点头。

在一场持续两日的,纷纷扬扬的大雪中,万历元年悄无声息的走过了。

万历二年大年初一,顶着寒风大雪,在京官员又纷纷走出家门前往紫禁城,今日是正旦大朝会,是不能马虎的。

因为天气原因,今日的大朝会进行的很快,万历小皇帝也没有在皇极殿外广场进行仪式,而是把朝会挪到皇极殿里。

虽然是宫里最大最豪华的宫殿,可皇极殿当然也容不下所有参会京官,所以也只有四品以上官员和都察院御史进入其中拜见皇帝,恭贺正旦,行八拜礼。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皇明祖训》里可是把整个大明朝的礼仪定的明明白白。

按照《皇明祖训》中的规定,“凡正旦遣使进贺表笺,王具冕服,文武官具朝服。涤宝用宝讫,置表于龙亭,王率文武官就位。王于殿前台上,文武官于台下,行十二拜礼。

凡遇天子寿日,王于殿前台上设香案,具冕服,率文武官具朝服,行祝天地礼。若遇正旦,拜天地后,即诣祖庙行礼毕,升正殿,出使官,便服行四拜礼。文武官具服行八拜礼。”

幸好今日没有藩国使节到来,进献贺表,所以魏广德在万历皇帝祭拜天地和祖庙,来到皇极殿升殿后,百官只是行八拜礼。

当然,这里的八拜礼和民间所说的“八拜之交”还是略有不同,但又同根同源。

八拜礼的起源和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周朝,在那个时代,礼仪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而“八拜”作为一种特殊的礼仪形式,逐渐在官方和民间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最初,“八拜”主要用于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敬意,后来随着社会的演变,它逐渐扩展到了朋友、亲人之间,成为一种表达深厚情谊的方式。

具体来说,“八拜”的仪式包括向对方行八次鞠躬或叩头的大礼,每次鞠躬或叩头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如尊重、感激、忠诚等。

这种礼仪形式在周朝时期非常盛行,并逐渐传承至后世的各个朝代,恢复汉家文化的大明自然是照本宣科抄了下来。

最初时候八拜还是将就长幼尊卑,而流传到民间以后,就以“八拜之交”形容友情,变成平辈之间一种表达深厚友谊关系的表现。

民间的八拜最早出现在宋朝典籍上,源自于宋代易学大家邵雍之子邵伯温所著《邵氏闻见录》一书,里面记载:“丰稷谒潞公,公着道出,语之曰:‘汝父吾客也,只八拜。稷不获已,如数拜之。”

“八拜之交”指的是那八拜?

按照后世流传的说法,就是管鲍之交,源自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

知音之交,则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刎颈之交,是廉颇和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

胶漆之交,表现陈重和雷义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的故事。

鸡黍之交,体现了张元伯和范巨卿守信的故事的。

舍命之交,羊角哀和左伯桃的故事,展现了为了友情可以牺牲生命的崇高精神。

生死之交,好吧,就是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是忠诚和承诺的典范。

忘年之交,孔融和祢衡的故事。

“八拜之交”的具体内容和仪式非常繁琐和庄重,在行礼时,行礼者需要按照特定的顺序和方向进行八次鞠躬或叩头。

这八次鞠躬或叩头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含义,行礼时还要轻声念诵,以表达对对方的尊重、感激、对对方忠诚的承诺、敬仰和崇拜及深厚的友谊、高度信任、深厚情感,最后是祝福和祈愿。

来自后世的魏广德,对这些虚礼虽然不屑一顾,但也不得不随大流,向着龙椅上的万历小皇帝行礼。

不过在他完成礼仪后,想到过去老师所教,和书本上的东西,不觉又很是欷歔。

后世人,貌似早就把这些传统利益看的淡了,大家更多的还是讲究实际,追求利益。

对流传下来的这些传统,大多是以一种看戏的心态,甚至或许在内心深处还很是鄙夷。

实际上,他们在鄙夷古人的时候,却没有想到他们能有今天,全靠着这些被他们不屑的礼仪为纽带,一直传承到今天。

有了这个核心,其实穿越必造反就是个笑话。

后世人是根本无法理解古代人的思维的,即便是到了明朝,比较开放、兼容的时期。

而真正改朝换代成功的人,其实未必就是有多成功,他们更多的还是靠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那就是大气运。

没有这个大气运,也根本就坐不上九五之尊的位置。

进入万历二年,因为钦天监的警告,所以朝廷一直对长江和黄河水情保持极为关注,要求地方上每月两报,担心出现大的灾情。

而此时淮安漕运衙门也已经上报,大量漕船已经汇聚到淮安一带,就等着黄河和运河解冻,就可以行船北上,把漕粮送到通州仓。

朝政运转也是井然有序,貌似又是一个平稳的年份。

不过此时大明内阁里,依旧保持着充分的警惕。

不是对钦天监预警可能的水患,而是从关内调拨到辽东钱粮,为营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