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5. 第六十五章 后续6(1 / 3)

张浚抽的是一条评论和一条回复。
【评论:有时候真就觉得老天厚待赵构, 从赵构登基到他退位的这段时间里,能臣一个一个往他跟前冒,在他快退位的时候居然还能得到辛!弃!疾!一个文能提笔安天下, 武能马上定乾坤的猛人,比他能打的没他会写,比他会写的没他能打。这种天降猛人居然就因为是“归正人”而受到排挤!搞不懂南宋朝廷都在想些什么, “归正人”难道就不是宋人了吗?一想到以前做诗词鉴赏, 在辛弃疾的词下写了不知道多少遍的“报国无门”、“壮志未酬”我就难受……】
归正人?
殿中大臣的目光飘向史浩, 这“归正人”一说可是他提出来的。[1]
“归正人”是他们对南下投奔之人的蔑称。
史浩面色不变,从北方逃来投奔朝廷的人难道不是归于正统之人吗?
叫他们归正人有什么问题?
史浩承认他对归正人确实有偏见,但他不觉得自己的观点有错。
谁能保证在金人那边生活多年的宋人真的一心向着大宋?
见史浩没什么反应,大臣们没看成乐子,颇为遗憾地收回目光,注意力重新回到光屏上那个醒目的名字上。
辛弃疾?
好耳熟的名字,那不是……
朝臣中虽有人没见过辛弃疾, 却也对辛弃疾闯金营抓张安国的事迹有所耳闻。
就在不到半年前,太上皇赵构尚未禅位, 还在建康慰劳军队, 突闻义军首领耿京派人奉表来见,他极为高兴地召见了来使, 那人便是辛弃疾。
赵构接受了耿京的奉表, 召他南归。却不想就在辛弃疾返程复命之时得了叛徒张安国、邵进杀了耿京,向金人投降的消息。[2]
于是年轻的辛弃疾带人直奔金营,率着精骑冲入敌营, 杀得金人措手不及。
神勇无双的青年如入无人之境一般,在金营中驰骋,试图阻拦他的金人皆成为其枪下亡魂。
正与金人将领酣饮的叛贼张安国被他轻易擒上马, 在金人的怒吼中,辛弃疾驾马离去。
能在金军的眼皮子底下生擒贼子,在数倍于己方的敌军追击下全身而退,这辛弃疾确实很有本事。
只是,这条评论真的没有夸张吗?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
辛弃疾当真有这般厉害?
下面的回复告诉他们,评论一点都不夸张。
【回复: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文武双全奇男子!
二十一岁,起义反金,奔袭三日,斩杀潜逃判贼义端。
二十三岁,亲率五十骑突袭金营,五万军中生擒叛贼张安国。[3]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这便是辛弃疾意气风发的前半生。
此时的辛弃疾没有想到,在未来他会用一生来回忆这短暂的、豪情万千的青年时期。
从他归宋任江阴佥判开始,他的结局就早已注定……】
看到这里,有臣子咀嚼着评论里没有写全的词,有人则是看着“江阴佥判”这四个字,猜到了辛弃疾原来的结局。
一心上战场杀敌的辛弃疾任了文职……授官这种事,太上皇是真懂的。
他们继续看下去,回复的后半段将辛弃疾充满波折的后半生展现在他们眼前。
辛弃疾的后半生是什么样的?
他的后半生里也曾有过如青年时期的意气风发。
他曾招抚流民、训兵屯田,重建因受兵祸而凋敝的滁州。
他曾多次镇压农民起义,维护一方安宁稳定。
他曾因上书陈说百姓起义之根源在于州府征税过急,官吏残害百姓而受皇帝嘉奖。
他曾建有着“江上诸军之冠”之称的飞虎军震慑溪峒蛮獠,使其闻风丧胆,不敢造次。
可这些都不是他最想要的。
他最想要的,是带着大宋的军队往北去,杀金人复河山。但终其一生,辛弃疾的将军梦也未能实现。
所以他的后半生里更多的是苦闷。
【是乾道六年,向宋孝宗献上《九议》、《应问》三篇、《美芹十论》却没有被采纳的苦闷。
是被弹劾罢官,闲居十数年的苦闷。
是有心报国,却已生华发、重病在身的苦闷……】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
……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赵昚念着评论中出现的词句,词中强烈的情感让他的心情复杂难言。
他方才只匆匆扫过,便知每一句都堪称千古名句。
可当细细看完辛弃疾的生平后,他才知道这千古名句竟是愣生生被他们大宋给逼出来的。
赵昚苦笑:若不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看到这些词句,若不是让辛弃疾写下这些词句的不是他们大宋,他必然是会句句品读,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