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种不出那么多棉花吗?” “我们是地太少种不出那么多粮食吗?是盖不出那么多房子吗?都不是。” “今天先不说粮食和房子,就说棉布,烺儿、炯儿你们应该都看过松江府的奏章,可还记得松江府大概有多少亩棉田?” “这?”朱慈烺和朱慈炯都答不上来。 最后还是康曦答道:“松江府及附近州县共有棉田约160万亩,可产籽棉96万担,净棉32万担,可年产各种棉布约2800万匹。” 【注:担为重量单位,1担=100斤】 “好。”崇祯欣然点头,又问道,“那么松江府耕地有多少亩?” “这个儿臣知道。”朱慈烺忙道,“自从张居正清丈土地之后,松江府的耕地面积一直维持在470万亩左右。” “那么问题来了。”崇祯又问道,“松江府明明有足够的耕地,为什么就不能多种一百万亩棉花,然后多生产两千万匹棉布?” “这?”朱慈烺再次被崇祯给问住。 因为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他的知识范畴。 但是康曦不愧出身于商贾世家,说道:“因为江南八府一州就只能够卖掉大约两千八百万匹棉布,再生产出两千万匹棉布,就会积压又或者赔本贱卖,那么棉农、织户还有贩卖棉布的行商、坐商就都会亏本。” “怎么会?”朱慈炯道,“江南八府一州用不了这么多布,还有江西、福建、湖广以及两广布政使司,天下还有好多百姓无所衣,布商为什么不把布卖到外省去?” 康曦叹道:“因为将棉布运到外省需要车马船资,所以价格就会暴涨,一匹最普通的松江棉布在江南只卖1钱到1钱五分,可是贩卖到湖广就需要卖到3钱以上,如果贩卖到云南贵州更是需要卖到1两以上,否则就会亏本。” “但是别说1两,3钱的价格普通老百姓就已经买不起了。” “所以那里的老百姓宁可穿本地的麻布或者葛布,因为本地的麻布葛布价格低廉,尽管做工非常粗劣,而且不保暖。” “不对啊。”朱慈烺道,“布商为什么不直接在湖广又或者云贵找农户种植棉花,然后找当地的织户去纺织棉布呢?主样棉布价格不就下来了?” “事情又哪有这么简单。”康曦苦笑道,“因为当地并没有足够数量的织机,而打造一架织机需要一笔不菲的开支。” “而且当地百姓并没有从种植棉花获利的先例,因而通常需要先支付定金才会愿意种植棉花,这就更加推高了布商在当地生产棉布的成本。” “而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一个织户需要数年才能够成为熟练织工,在此之前所编织的不是残品就是次品,根本就卖不上好价钱,也就是说数年内,布商都是需要亏本经营的,所以根本没有布商承受得起。” 说到这里,康曦忽然神情一动,难道说? 崇祯笑道:“太子妃,现在知道该怎么花银子了吗?” “儿媳知道了。”康曦这个时候已经彻底反应过来,大眼睛闪闪发光,“就是给那些想在湖广、云贵生产松江棉布却又苦于没本钱的布商借贷!帮助他们熬过最艰难的时期,等到他们开始盈利了再连本带息偿还银号的银子。” “不光是棉布。”崇祯摆手说,“还有丝绸、瓷器、陶器、玻璃琉璃等各行各业,也不光是扶持异地生产,还可以扶持生产技术的改进,使得生产成本变得更低,这样地域对产品的限制就会更加小,商品流通就会变得更加繁荣。” 好吧,说白了这就是明朝版的产业复制及产业培植。 产业的培植和复制从来都是一个浩大且艰巨的工程。 如果没有政府提供针对性的资金扶持,并给出足够多的优惠政策,产业复制和培植纯粹就是痴心妄想。 其实,最有效的政府投资就是搞基建。 可惜的是,现在不要说是汽车,连火车都没有出现,所以崇祯就是想在大明朝搞基建也是找不到抓手,总不能再修一条大运河吧? 所以,只能先从产业复制和培植做起。 先让各个省的小商品经济圈繁荣起来。 仅仅只有江南八府一州的繁荣是不够的。 然后等将来蒸汽机出现之后,再来修铁路,搞基建。 到那个时候,大明朝就将进入发展快车道,商品经济将迎来空前繁荣,综合国力也将会以几何级数暴增。 然后就能对整个世界形成碾压性优势。 当然,这仅只是崇祯心中的长期规划。 要让这个规划落地成为现实,少说五十年! 至于现在,还是先挫败建奴的第二次南下再说其他。 轻叹了一口气,崇祯又说道:“不过所有的这一切,都得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大明得挺过眼前这一关!” 朱慈烺两兄弟和康曦的神情也变凝重。 因为建奴的这次南下,真是非同小可。 …… 再来说建奴。 这两个多月,建奴其实也是没有闲着。 先说阿济格,在接到多尔衮的旨意之前,阿济格的西路大军正在榆林跟高一功、李岩率领的大顺军对峙。
第185章 银子怎么花?(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