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无语,败家子的话题他是真的插不进去,奇怪的是,这无语中还微微有些羡慕是肿么肥事?
话题继续,无关话题请立即终止!
众人:……就属你最爱看热闹啊魂淡!
且说公元前221年,这一年,秦灭六国,疆域一统,国家版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对此,嬴政非常自豪,作为第一个实现天下一统的能人,怎么能没有一个显赫的称号呢?嬴政不能忍受,于是下令大臣商议一个新的称号。
在此之前,各国诸侯都被称为君,或称为王,夸张的有被称为帝,比如秦王与齐王,曾经一个称东帝,一个称西帝,可惜不怎么流行,一统天下的嬴政自然瞧不上这些称号。
大臣们经过一番商讨后,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认为,嬴政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功绩自上古以来所未有,五帝所不及。
于是援引传统的尊称,言:古有天皇、地皇、泰皇,其中以泰皇最贵,建议嬴政采用泰皇的称号。
然而,嬴政对此并不满意,他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因而取三皇之皇字,五帝之帝字,组成皇帝这一称号。
至此,皇帝一词正式成为帝制时代最高统治者的专属称谓,嬴政由于是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人,所以自称始皇帝。
为了使皇帝这一称号,或者说皇帝的地位得以神圣化,嬴政采取了一系列神话君权的措施。
首先,取消谥法,这谥法源于西周初年,是君王去世后,臣子依照其生平事迹给予的,一种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
嬴政认为,这种子议父,臣议君的事情太不像话,还没什么意义,于是宣布废除,不准子孙、臣子评价自己。
其次,规定天子自称朕,朕这个字的意思跟我字是一样的,属于是一般人都可以用的一种自称,比如屈原就这么自称过。
但是,从嬴政开始后,这个自称便限定于只有皇帝才能使用,而皇帝所下达的命令称作制,或者诏。
比如那句非常着名的话: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即命曰制,令曰诏,二者效令不同。
再有,文书之中不准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讳,凡是文书中遇上皇帝、始皇帝这样的字句时,要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最后,嬴政还规定了,只有皇帝使用的,以玉质雕刻的大印才能被称之为—玺,其他的不行。
这套措施一直沿用至清末,跨越帝制两千年,基本没怎么变更,当然,除了个别不守规矩的,比如刘询、李世民下令没必要太过在意避讳的事儿,比如朱棣在圣旨中自称—俺!
李世民@朱棣:哈哈哈~自称俺?不行了,让朕笑会儿,朱老四你是怎么想的?为何如此秀?
刘秀:请不要携带二次伤害,谢谢!
朱棣@李世民:朕那是为了接地气,亲近百姓,你懂个嘚儿!
李世民:对对对,朕不懂,你朱老四最亲民了!啊~俺的名字叫朱棣,江湖人称朱老四,哈哈哈~
朱棣:“……”
我淦!好想刀了他!
话题继续,除了神化君权外,嬴政同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用于中央集权,处理军国大事。
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
丞相分左右二相,为百官之首,掌管国家政事。
太尉掌管军事,不常置!御史大夫为丞相副手,有监察百官之权。
三公以下,是分管各项政务的九卿,郎中令掌管宫殿卫兵,卫尉掌管宫门卫兵,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少府掌管专供皇室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典客掌管国内民族事务和外交事务。
奉常掌管宗庙礼仪,为九卿之首,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三公九卿,各司其职,议论政务,最后由皇帝作出裁决。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官职,如博士,通晓古今历史以备皇帝随时咨询,同时负责图书收藏。
典属国,与典客一样主管少数民族事务,不同的是典客掌管与国家友好的少数民族的交往,而典属国则掌管投降的少数民族事务。
詹事,管理皇后和太子的事务,当然,秦朝好像一直没用到这个官职,实在是……政哥他一没皇后,二没太子,詹事全无用武之地。
嬴政:咳……这个跳过!
嬴政建立的这套中央集权制度,此后一直被历代王朝所仿效,当然,修修补补、改动改动还是免不了的。
此外,在地方上,嬴政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制,改为郡县制,将地方行政机构划分为郡、县两级,郡县的主要官吏皆由中央任免。
郡级,设郡守、郡尉、郡监之职,其中,郡守负责治理,郡尉辅佐郡守,同时负责兵事,郡监司掌监察事宜。
嬴政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此后陆续增加到四十一郡。
县级,县中有民万户以上的才能称为县令,民万户以下的只能称为县长,县令、县长之下设立县丞、县尉及其他属官。
县令、县长主要负责政务,也就是治理,县尉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