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勋入京之后,朱厚熜就让内阁协办大学士李时再次主持廷推。
廷推吏部尚书和礼部尚书。
吏部尚书,候选人主要是大九卿当中诞生。因为吏部尚书的地位,不比内阁阁臣低。这样重要的位置,一般人是不可能成为候选人的。或者说一般的正三品京官,那都是没有资格成为吏部尚书的。
都察院左都御史高友玑、工部尚书赵璜两个人是吏部尚书的最有力候选人。其他吏部尚书候选人,基本上都是陪跑的。要么是资历不够,要么是不受皇帝喜欢。
只有高友玑和赵璜两个人,有足够资历,而且皇帝也不会怎么反对。
特别是左都御史高友玑。
资历、地位都足够,甚至高友玑本来应该是直接进入内阁的。从都察院左都御史成为吏部尚书,都不一定是升官。因此高友玑的呼声最高。
而礼部尚书不一样,礼部尚书也有两个重要候选人,一个是礼部左侍郎贾咏,一个是吏部左侍郎王时中。礼部尚书的含金量毕竟是比不上吏部尚书,候选人主要是以这些六部侍郎为主。
等廷推票选结果出来之后,王瓒脸色很是难看。
因为结果让他非常不满意。
什么都没有捞到。
此次因为内阁阁臣辞职引起的交锋当中,王瓒这边几乎是全军覆没,可谓是损失惨重。
虽然内阁阁臣选举当中受到了打击,王瓒也感受到了皇帝对于自己的不满,对于自己这一方的打压。但王瓒还是希望在大九卿选举当中扳回一局。只要拿下吏部尚书,那么情况还不会太难看。而且王瓒相信,皇帝对自己虽然有所不满,但凭借着自己在大礼仪之争当中立下的功劳,皇帝是不可能对自己下死手的。所以王瓒还是想要争一争。
虽然都说高友玑和赵璜是最有可能的,但他还是发动自己这边的人支持王时中。在王瓒看来,王时中也是有足够资格接任吏部尚书的位置。当年袁宗皋活着的时候,把王时中拉入吏部,就是有让王时中接班的想法。
可惜没什么用处。
王瓒最憎恨的“叛徒”高友玑拿到了最高的票数。
皇帝和大臣之间的默契。
吏部尚书这个位置太重要,只有皇帝支持的大臣,才能够成为吏部尚书。如果是皇帝不信任的大臣,皇帝是绝对不会让这个人当吏部尚书。就算廷推选了其他人,皇帝也可以否定,因为不可能把不信任的大臣放在吏部尚书位置上。朝中大臣都不是傻子,从高友玑退出内阁阁臣选举开始,大家都知道高友玑是皇帝内定的吏部尚书。
只有王瓒不服气。
想要最后努力一把,最后再争一争,但还是失败了。
等礼部尚书的廷推票选结果公布出来,王瓒完全是失望透的。
因为廷推结果,礼部左侍郎贾咏拿到了最高的票数。还是那句话,王瓒在朝中其实没有多少根基,能够走到现在的位置靠的是皇帝的宠信。
相比起来蒋冕他们这几年虽然一直受到压制,看起来情况非常不好。但蒋冕他们在朝中根基深厚,实力强大。只是杨廷和致仕之后,皇帝有意识的压制他们,所以才让他们举步维艰。
这种实力上的差距,在真正要拼刺刀的时候一目了然。一旦没有皇帝的偏袒,硬实力的比拼上,王瓒完全是比不上蒋冕他们。蒋冕他们能够动用的资源,能够动用的人脉,远远超过王瓒他们。
还有一点就是王时中本人,在朝中名声不好听。
人缘比不上贾咏。
投奔王瓒的那些官员,基本上都有这样的特点。那就是在朝中没有硬邦邦的背景,甚至不少人在朝中人缘很不好。王时中就是最典型的。
结果都在票数当中。
嘉靖六年六月十六日,朱厚熜批准了廷推结果。
高友玑担任吏部尚书,王时中担任礼部尚书。很快关于吏部侍郎和礼部侍郎的廷推结果也出来了。原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郑岳担任吏部右侍郎,原詹事府少詹事兼任左春坊大学士顾鼎臣迁为礼部右侍郎,兼任詹事府詹事。
嘉靖六年六月二十四日,朝廷再次进行了大九卿的廷推。
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廷推。
没有任何的波澜。
李承勋这个在辽东立下大功劳的功臣回京,朱厚熜更是几次和李承勋单独谈话,宠信是溢于言表的。但李承勋入京之后,到现在皇帝都没有安排工作。
以李承勋的资历、功劳,朝廷能够匹配他的官职本来就是有限的。到了现在唯一还没有确定的就是都察院左都御史。很明显,朱厚熜给李承勋安排的就是都察院左都御史的职位。
大家还是很识趣。
再说李承勋早年是深受杨廷和器重的官员之一,和蒋冕的岳父陈金还有并肩作战过的情分。除了这些关系之外,李承勋和刑部尚书胡世宁两个人是同一科的进士,而且是好友。
可以说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