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把全国丁赋、徭役都并入到田地当中,以后只根据田地收田赋。所有人,包括皇庄、权贵的庄田、宗藩的土地、地方乡绅的耕地,都要按照这个模式交税,稳固朝廷财政。”
杨廷和到了这个时候,感觉口腔干涸。
因为太大胆。
丁赋、徭役并入到田地当中,然后所有的田地都征税。这可不是影响一两个人的事情。整个朝廷权贵、宗藩、读书人都要受到影响。
能完成吗?
杨廷和不知道。
反正杨廷和是从来没有想过这一点。因为这样的事情,影响太大。
当然一旦完成,那么朝廷财政就彻底有了根基。有了这么多的田赋作为根基,杨廷和可以想象,一年朝廷的收入能有多少。如果按照粮食来计算,一旦真的在全国范围之内如此交税,那么每年的田赋收入估计可以轻松超过6000万石,甚至是7000万石。现在朝廷每年的丁赋、徭役,和田赋大致是差不多的。
说不定每年的田赋收入达到八九千万石也不一定。
这就要看丈量田地的结果。
从开国开始,人口增加,开荒增加,田地数量也在增加。就算在朝廷这边没有登记,但杨廷和相信全国的土地一直是在增加的。不过因为始终是没有一个完整的数据,因此杨廷和虽然做了这么多年的内阁首辅,但并不清楚目前大明朝的土地规模如何。
“第四:废除卫所,重改军制,屯田收为官田。废除世袭武官,朕要设立武学,重视武举。要吸收更多的读书人入伍,军队武官都要出自武学。”
杨廷和已经是麻木了。
完全不知道应该做什么反应。因为朱厚熜这个小皇帝想要做的事情,一大半都是杨廷和从来没有考虑过的。一时之间杨廷和也不知道,自己应该是支持,还是反对。这么多的内容,杨廷和需要消化一下。
因此只是静静地听着。
“第五:拓展海贸。朕看重海贸,不仅仅是因为海贸挣钱。更多的是,朕倒要看看这个世界上到底有多少国家。朕要看看其他国家的情况,看看他们都在哪里,看看他们都发展到什么地步了。他们是比我们大明朝落后,还是比我们大明朝更厉害。如果他们比大明朝更厉害,朕就要大胆的跟他们学习。就算他们比我们落后,但只要他们有一项比我们厉害,朕就要让全国跟着学习。从每个国家当中学习一样出色的地方,那么从十个国家就能够学到十个出色的。只有不骄傲,敢于学习其他人的长处,大明朝才能够万年稳固。这就是朕最大的目的。”
“第六:朕要对奇巧淫技更加重视。朕要提高研究奇巧淫技工匠的待遇,提高他们的地位。而且要组织人编写‘齐民要术’、‘梦溪笔谈’这样关于奇巧淫技的书。还要把他们推广下去,还要组建专门教奇技淫巧的书堂,吸引对这些感兴趣的读书人入学。而且要让他们入仕,学农业的让他担任劝农的官,学建房的、学修道的,让他们去工部负责工部工程。其他学习造船的,就让他去造船厂负责造船。学习造兵器的,就让他们去兵器局当官。朕要彻底改变千年以来看不起奇巧淫技的文化。”
杨廷和此时已经不知道该说什么。
因为朱厚熜说的这些,很多政策都是离经叛道的,是不符合目前主流文化的。这样的想法,如果是某个大臣提出来,都不知道怎么死的。被全天下的读书人骂死了。
但这是皇帝的想法。
问题就很大了。
杨廷和此时不知道该说什么。历史上改革皇帝很多,但真正成功的不多。这也和皇帝的性格有关系,有些皇帝性格坚韧,在阻力面前也能够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但有些皇帝性格软弱,既是想要干一番事业,但碰到一些阻力之后,立马又开始退缩。历史上后一种皇帝更多。
除了这两种皇帝之外,还有一种皇帝是志大才疏。他们想要干一番事业,想要改革,但能力不足,无法掌控局面。结果是改革弄得一塌糊涂,这种皇帝也不在少数。
杨廷和不敢肯定,朱厚熜是哪一种皇帝。
但今天杨廷和还是再次认识了朱厚熜。没想到朱厚熜真的是一个有想法的皇帝,而且是有大想法的皇帝。朱厚熜对于大明朝有自己的认识,而且还有改革的思路。
“杨卿,这些事情,你能做吗?”
朱厚熜轻轻地问了杨廷和。声音很轻,但问的问题,却很重。
杨廷和被问住了。
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能做吗?
杨廷和对于自己完全没有信心。而且里面很多东西,杨廷和是不同意的。自己不同意的事情,杨廷和是不会推进的。而就算是认为应该做的事情,杨廷和也没有信心推进。
不说别的丈量土地、所有土地收税,这样的事情应不应该?
应该。
这是可以稳定朝廷财政最根本的办法。只要完成这个,那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