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你说说朕要是想要改变大家的想法,改变一些习俗,什么办法最好。”
“皇上,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只要皇上表现出某种喜好,下面就会跟着变化。”
李时回答简短,却让朱厚熜很满意。
太聪明。
每每都能够给朱厚熜很好的答案。
但这样的人同样太圆滑,想要办什么重要事情,这样的人是不可能的。大明朝要改革,还是需要张璁这种毫无顾忌的人,这样有大魄力的人。不过能够润物细无声的办一些事情,李时这种性格很好。
“朕更欣赏有实际经验的大臣,特别是那些当过地方官员的大臣。”
“皇上选拔官员的时候,可以更多的选择这样出身的官员。所谓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也是从英宗皇帝开始的,本身并没有此等规定。不过是之后几代帝王都是这么选择的,因此大家也就这么认为。若皇上慢慢的改变这种情况,那么这种情况也会终止。百官看到皇上更喜欢从地方提拔官员,那么会有更多出色的官员,愿意去地方当官。”
李时自己就是翰林院出身。
现在的大明官场升迁规则,其实非常有利于李时这样的官员。李时可以说是目前这种官场升迁的得利者。但回答朱厚熜的话,却完全是跟着朱厚熜的思路走,而不是为自己说话。
“若朕想改变目前单一的选官方式,更多采用一些不同出身的官员呢?例如,国子监学算数的,学律法的,还有那么多举人,我想用他们呢?”
“可以加强国子监的地位。”
李时反应很快。
朱厚熜的问题都是很随意的,但李时却只是经过短暂的思考,就能够想出答案。道:“国子监历来都是更重视参加科举的学生,而不是这些杂学学生。若皇上想要用他们,可以对他们进行考核。第一是国子监内部的考核,考试通过之后就把他们推荐给其他机构。第二是那些部委,对于国子监推荐的学生进行考试。通过考试的人,可以拥有做官的资格。做官的资格,是这些学子最追求的事情。一旦有了这样的榜样,那么会有更多人加入国子监的杂学学习当中,会有更多杂学出身的学子。”
“会不会受到进士出身官员的打压。”
“会。”
李时毫不避讳。
道:“皇上,正统官员都是来自科举。杂学出身,荫封官员,举人出身的官员,吏员出身的官员,都会被正统官员所轻视,所排斥。因现今朝廷官员,大都是进士出身。”
“李卿觉得可以改变吗?”
“不能。其他途径选拔的官员,只是补充,而不是主流。而且也不应该改变科举出身的官员为正途官员,为目前官场主流的局面。全国最好的读书人都会参加科举,科举选拔的官员,都是读书人当中的佼佼者。其他途径的官员,也只能是用于补充。因此受到正统官员的轻视和排斥是必然的,很难改变。”
“也是。”
朱厚熜点头。
在周边的大臣当中,这些话题和李时谈最让朱厚熜放松。因为朱厚熜相信李时。李时在翰林院坐了19年的冷板凳,19年才升了两级。
要不是礼部左侍郎王瓒选择了他,要不是朱厚熜喜欢他,他再在翰林院待上十年也很难成为侍读学士。但在朱厚熜的关照之下,一下就成为了侍读学士。
50岁的侍读学士,突然有了升官的可能。因此李时在朱厚熜面前非常小心翼翼,做事情非常谨慎。对于这样的机会很是重视,不愿意丢失机会。因此在朱厚熜面前谨慎,在外面更加谨慎。
“李卿,明年你去主持乡试,协助王尚书(王瓒)署理翰林院,还要去国子监。好好整顿一下国子监,让国子监发挥更大的作用。”
“谢皇上恩典。”
李时大喜。
朱厚熜这是要自己两年后去国子监当祭酒。那可是正儿八经的从四品,也是正儿八经的小九卿,是有资格参加廷议,有资格参加廷推的。
当然相比起这个,李时更兴奋的是,朱厚熜让自己协助王瓒署理翰林院。这意思是朱厚熜准备提拔自己当翰林学士。相比起国子监祭酒,翰林学士才是走向高官最重要的阶梯。一旦自己成为翰林学士,那么未来入阁都是有可能的。朱厚熜已经给自己一个通天大道,李时岂能不兴奋。
“给朕讲讲尚书‘盘庚’。”
“是。”
刚开始的时候,它根本就不认为自己面对这样一个对手需要动用武器,可此时此刻却不得不将武器取出,否则的话,它已经有些要抵挡不住了。浴火重生再强也是要不断消耗的,一旦自身血脉之力消耗过度也会伤及本源。
“不得不说,你出乎了我的意料。但是,现在我要动用全力了。”伴随着曹彧玮的话语,凤凰真火宛如海纳百川一般向它会聚而去,竟是将凤凰真炎领域收回了。
炽烈的凤凰真火在它身体周围凝聚成型,化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