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你哥想捣鼓生意。昨天他见家里的农活做得七七八八了,就出门去他表哥家帮忙跑腿去了,如果今天他在的话他肯定会支持你帮你说几句话的。” “明兰你也知道我外家近县城,这几年我们走亲戚时也会到城里走走。这几年县城里的变化非常大,已经能见到很多个体经营,甚至很多人自己做不完的,会雇工来做。也就我们这些乡下地方的人消息比较封闭,不了解现在的新政策,前怕狼后怕虎的。” 苏明兰点了点头,这个时代城乡发展差距巨大,不要说大城市跟乡村比,就是县城、镇、村三个行政区域的人民思想的解放程度、经济发展程度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我的大侄子,也就是你哥的亲表哥,她媳妇儿外家有裁缝底子的,她一双巧手做的衣服一向受人追捧。在政策还没开放前,闲暇时她就会帮人做衣服换点粮食什么的。政策开放后,找她做衣服的人更多了,慢慢就有可客源。” “去年年初,我大侄子夫妻俩人去听了政府的动员课,两人回家一琢磨,就想靠这门手艺赚钱。他们用积蓄买了三辆缝纫机,请了两个人。平时我侄子就负责货源,送货,材料采办什么的,我侄媳妇就负责生产,质量把关。” “还别说,一两年下来,还真赚了不少钱。县里的经济部门还拿他们当成功案例天天在那宣传。你哥见了,就很心动了。一有时间就跑出去给他表哥打下手,想学学其中的门道,看看这一两年自己能不能捣鼓些什么来。” 苏明兰和肖北安两人听得认真,时不时地点头。 这是一个具有八十年代特色创业故事。 这个年头,很多人就是靠家里人的某一手工艺开始创业的,之后乘着改革开放、对外开放、国家各种经济政策的东风做大做强。 肖北安听得认真仅仅是因为平时在部队很少能听家乡人的这些事迹,他觉得既新鲜又亲近。 当然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媳妇儿感兴趣。 “那我哥现在有没有确定要做什么生意。”苏明兰在思量着要不要拉苏明辉跟自己一起合伙。 苏明辉比苏明兰大8岁,小时候苏家的老人还在时,两人同住一屋檐下。 两人年龄相差很大,虽说玩不到一起去,但是苏明辉被大伯父大伯母教育得很好,日常比较照顾原主这个妹妹,有点什么好吃的也经常会分给她这个堂妹吃。 原主小时候很依赖苏明辉这个哥哥。 后来苏大福因意外去世,二房闹着分家,年仅十三四岁的苏明辉一夜长大,跟大伯母一起相依为命,天天到生产队你干活赚工分,跟原主相处的时间才慢慢少了,没小时候熟络了。 后来苏明华出生后,本就对原主说不上好的苏二贵夫妇对她这个女儿更不好了。 大伯母和苏明辉都看在眼里,家里有好吃的会偷摸着塞点给原主,也不敢明目张胆地给,因为苏二贵夫妻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女儿亲近大房,知道了就会打她骂她。 明面上苏家两房人是不对头,但私底下大伯母一家跟原主的关系不错。这也是苏明兰穿过来后,为什么每次她出事了,大伯母都会亲力亲为出来帮她的原因。 “这阵子没听他说起了,他说自己没有一门手艺在手,不敢贸然去尝试。你要是想捣鼓买卖做生意的话有什么问题可以先问问你哥,你哥关注这个有段时间了,说不定能帮上什么忙。”张爱莲并不反对孩子们时下去捣鼓生意什么的,在她看来,国家政策都是阶段性的,政策鼓励什么就去做什么,不让做的时候停下来就是了。 “好的,等我哥回来了我找他聊聊。”苏明兰现在是知道张爱莲为什么不像其他村民那样反对她捣鼓生意了。 首先她娘家就有做生意例子,而且是成功了的。 二是她自己的儿子也想做生意,虽说还在筹划阶段,但肯定是已经跟她通过气了。如今再听说她捣鼓生意,就没什么大的波澜了。 “先别说这些了,快去洗手吃饭!”几人进了院门,张爱莲就带着两人来到手压井旁边压水给他们洗手。 苏子容见有人进院门,就从里面跑了出来。 “奶奶,姑姑。”喊了她们两个后,苏子容瞪着黑葡萄似的大眼睛看了肖北安了几秒后,眨了下眼睛垂下了眼帘,不吭声了。 “诶…”苏明兰被小子容软萌软萌的表情给萌化了,拉长声音应了一声。 “子容,这是姑丈。”张爱莲见了自家孙女这幅模样,不禁弯了嘴唇,想着自家孙女估计还不认识肖北安,就给她介绍道。 “姑丈。”苏子容抱着奶奶大腿,眨巴着眼看着肖北安机械地喊道。 刚在苏子容跑过来时就一直留意着她的肖北安听到这句姑丈后,弯了下嘴角
第三十一章(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