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秋云一回到青州,便正式开办学制为一年的农学。 六月份,第二波参加京城农学的学子,带着百姓种了夏季玉米。七八月份,孟皓他们种的玉米成熟了。九月份,第二波学子种的玉米成熟了。 郑秋云收起学子们的来信,与之前收到的郑武安他们的信放在一处。她又把郑武安最近的信看了一遍,还是觉得蹊跷。 早在八月份,东州叛军就已投降,郑武安和裴元齐却迟迟没有归京。每每给她来信,也是报喜不报忧。 青州农学现在都已经井然有序,郑秋云带着褚敛和一千精兵,去东州找他们二人。途中经过宣州,郑秋云先去见了郑温平。 进了宣州城,再往东南方向驾驶马车,就来到了知县。县城的门有官兵盘查,郑秋云交了路引,登记好才进县城。 她问身旁老伯,“县衙怎么走?” 老伯给她指了路,“今日县衙可是热闹,听闻有个乡绅逼死了一户人家,县令正在审呢。” 郑秋云进了城,便见道路宽敞,百姓精气神很足。屋舍以茅草屋居多,但是修建的牢固,也能遮风挡雨。 郑秋云穿过人群,看到坐在“明镜高悬”四个大字下的郑温平。他穿着官服,沉稳老练,严肃威严,审理起案件毫不拖泥带水。 郑温平忙完了,回到后堂休息。他将官帽摘下来,撑住头假寐。也就在这时,官差通报,有个自称是知县阿姊的姑娘来找他。 郑温平睁开眼,“莫不是阿姊来了。” 他慌忙出来迎接,官帽也忘了带。郑秋云见到他的样子,心头一震,“温平,你怎么有白发了?” 郑温平轻抚自己的白发,笑着说:“阿姊无须忧心,这是少年白,可能是我读书过于用功了。” 郑秋云看他鬓边白发,“你临走前,头发还是黑的。” “不谈这些了,阿姊快请坐下歇歇。” 他给郑秋云倒水,郑秋云却是一眼就注意到了他故意藏于衣袖下的左手。郑秋云沉下声道:“你把左手露出来。” 郑温平又往后遮了遮,“没什么好看的。” 郑秋云要是严肃起来,郑温平是不敢反驳的。在郑秋云的坚持下,他一点一点地将衣袖卷起来,郑秋云就看到一个狰狞的伤疤落在他手背上。 “都过去了,也不疼,阿姊莫要担心。” “你这是怎么回事?” 郑温平看果然瞒不住了,只好说了实情,“我触动了乡绅的利益,他们将我绑起来,用火烫我的手,说要给我个教训。不过阿姊放心,后来圣上派了兵过来,我就再也没受过伤。那些人现在都已进了大牢了,今日我还判刑了最后一个豪强。” 他说起这些,语气故作轻松。郑秋云听着,却是酸涩的很,想想那个场景,她就觉得郑温平可怜。 她叹了口气,“你若是早跟我说实情,我早就来寻你了。” 郑温平放下衣袖,“当时知县很乱,我也不放心阿姊过来。现在海清河晏,阿姊可在知县游玩一番。” 郑秋云说:“我这次是去东州,途经你这里,你可知东州如何了?” 就这一句,郑温平就噤了声,不再言语。 郑秋云追问道:“东州究竟如何了?” 郑温平沉默了一会,才说实话,“东州死伤无数,夏季高温,秋季多雨潮湿,爆发了瘟疫。原先宣州还可以往那里送粮食,现在已封城,我也不知,他们究竟如何了。” “京城可派御医过来了?” 郑温平的眼眶微红,“自古以来,瘟疫不治,封城自消。” 人都死完了,瘟疫自然也就没有了。 郑秋云气的将茶杯拂袖扫去,“你们两人如今大了,什么事都开始瞒我了,真是好的很啊。” 郑温平忙道:“阿姊莫要生气,我们只是不想让你担心。” 郑秋云稳住心神,坐下来说道:“我要去东州,你莫要拦我。” 郑温平也认真说道:“在阿姊来之前,我便给圣上递了折子。我与阿姊一道去东州,阿姊也莫要拦我。” 郑秋云撑住头,觉得有几分头痛,“你想清楚,东州已封,你进去了便出不来了。” 郑温平执拗道:“阿姊亦是如此。” 郑秋云抬头看他,低笑了一声,“我们便一道去东州吧。” 商定之后,郑温平着手召集愿意去东州治瘟疫的大夫。没有人愿意冒险,他苦口婆心说了许多,也只有三个人愿意跟他去东州,还是因为郑温平给开出的诊金极高。 其中有一个老大夫,经验丰富,颇有些傲慢,觉得自己必然是这次治瘟疫的头,显然将另外两个大夫当成学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