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小麦丰收(1 / 2)

司农拧起眉毛,不爱听他这话,反驳道:“你这老头,竟然不相信郑姑娘。你可知道今天人家给我演示了两样新的农具。就这两样农具,她只要说是她自己想出来的,就足够青史留名了。”

他神情激动,“可是人家郑姑娘不骄不躁不居功,说是自己在别处看来的。反正,我现在是对她心服口服。”

陆渊的老脸又红了些,“兴许真是她在别处看来的,怕被人拆穿吧。”

“哎!”司农站起身,“我与你这老头说不通,若是明年小麦亩产能达到六百斤,你游木源河怎么样?若是没到六百斤,我游木源河!你可敢应?”

陆渊抿了口酒,“小麦若是亩产六百斤,我青州百姓世代不愁吃食,我就是光着膀子游木源河,也心甘情愿。”

“好,那便这样说定了,”司农又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还有一事,你给我设个农学。”

“农学?”陆渊诧异道:“什么是农学?”

“我准备编写一本农书,把青州农业的灌溉技术,梯田经验和新农具推广出去。再招些先生,传授给学子农业知识,让他们推陈出新。”

陆渊不赞同,“这上了农学又不能考科举,办它何用?”

司农指着他,“小老头,你怎么如此迂腐。百姓饭都吃不饱了,你还想着让他们考科举呢!”

陆渊被他骂的眼冒金星,只能应下。

农学开办起来那一天,郑秋云送给司农一本书当做贺礼。她去掉《天工开物》里面可能会暴露朝代的信息,重新誊抄了一遍。书名不变,作者仍然是宋应星。

司农如获至宝,将原书放在陈列馆,只用誊抄本教学生。

小麦浇了两次水,过了年,便有春雨,省了人力再去浇水。到了五月,田间地头是黄澄澄的一片,长势颇为喜人。

司农说,近来多雨,他们又得挖好垄沟,防止小麦被淹了。防住了雨,百姓发现有的小麦被鸟吃了,他们铁了心要守住自己的粮食,也不弄什么稻草人了,直接搬到地里住,没日没夜地赶小鸟。

大家都忙的很。一会是,“走走走,下雨了,赶紧去放水。”一会又是,“去去去,小鸟你去吃别的地方的粮食,我们青州的粮食不好吃。”还有人上山挖陷阱,防备着搞破坏的野猪。

他们有什么不懂的,就来问郑秋云。郑秋云不懂就查资料,和司农商议,忙的焦头烂额。

第一年种,没什么经验。梯田上的小麦被野猪破坏些,平地上的麦子被鸟吃了些。有的人家排水做的不到位,又淹死了些快要成熟的麦子。

青州城笼罩着愁云,认为郑秋云不过是在大放厥词的陆渊也高兴不起来。看到地里糟蹋的粮食,他也心疼的很。

五月中旬,郑秋云让大家收麦子。

黄鸣县的王叔也种了小麦,他挥舞着镰刀,将麦子收割下来,捆成几捆,往一片空地上搬,方便晒干。

李明珠牵着牛过来,牛后面绑了一个滚动的石头圆柱,上面有木头框架。她高声喊道:“王叔,我买了个碌砫送给你,这牛也借给你使。”

郑秋云走后,黄鸣县收玉石的就变多了。李明珠攒了一笔钱,买了牛和两个碌砫,一个送给王叔,一个租出去收钱。

王叔推脱不要,李明珠拔腿就跑,离的远些,她才说:“我小的时候王叔帮我,现在我长大了,也该帮王叔,不然我不成了忘恩负义的小人了吗?”

王叔笑着收下了。

晒干了粮食,他让牛拉着碌砫把小麦粒压下来,最后想把小麦粒放进以前装粟的囤子里,才发现竟然装不下。以前一个囤子就能装下所有的粟,现在得用两个才能装下这小麦粒。

“王叔,你家粮食卖不卖啊?”一个青年笑呵呵地来收粮食。

王叔叉着腰,“真是奇怪了,往年都是我从你家借粮食,今年你上我家来买粮食了。”

青年笑着说:“我这是想做点小生意。”

青州刚经历战乱,免了两年赋税,郑秋云便鼓励他们将多余的粮食卖往种植大蒜的临江县。

王叔问他,“你跟我说实话,今年别人家的粮食到底怎么样,我怎么瞧着比粟多出不少。”

“照顾精细的人家,一亩地可以收七百斤。”

考虑到此时没有化肥农药,郑秋云只说亩产六百斤。没想到,这里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小麦生长,在百姓像伺候祖宗一样的精心伺候下,小麦亩产竟然可以达到七百斤。

王叔一拍大腿,脸上的笑意怎么也止不住,“我青州百姓这是遇到神仙救命来了!”

青年也附和,“是啊,现在大家都去州衙感谢郑姑娘呢。”

王叔只听说过郑秋云,不知道是谁。他也对郑秋云心存感激,挖了半口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