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千四百一十四章 失之交臂(1 / 2)

郝昭在凝萃山苍狼山一带,与敌将李通斗智斗勇。把握住战机之后步步紧逼,眼下,他占据的战场的主动,心中自有成算。

身为主将,以定边军的惯例,他的着眼点,已经不是眼前战场。

李通被自己逼迫到了这般程度,甚至出现了可能歼敌的战机。自己看得见,乐进怎么可能看不出?他不派援军,意欲何为?

战局进行到现在,郝昭的一切决定,都是自发为之。他控制战局的目的,除了积累优势,还在等待军情,等待敌军的动向。

心中隐隐有一种感觉告诉他,今夜,就是战局的关键节点。

优秀的战将,总是拥有战场的直觉,在战场上,会更为精准。

他的直觉没有错,乐进和荀彧权衡再三之后,将用兵重点,集中在了叶信的凉州骑身上。后者比之陷阵,位置稍稍突前。

凉州骑的突进,是高顺的将令,当日叶信在判断军情之时,却是有所犹豫的。目下定边军的整体战略,是控制战局。

从徐州到荆州,数千里长的战线,多处战场,贾郭二位军师的策略是,分别缠住敌军主力,以利于日后的决战。

原本,就算有广陵的意外和程昱的连环计,定边军目下总体态势,还是极为稳正的。荆州之处,蔡瑁的出击,算是一个意外。

“军师,此战若是有失,信之过也,未曾全心与战局之中。”当日消息传来,长公子对徐庶说过这番话,令参谋们惊讶。

公子自从掌军以来,屡战屡胜,用兵沉稳,何来未曾全心之言?

“长公子,庶觉得,此乃属下之失,眼下,也不宜多想。战阵之上,瞬息万变,以我军厚势,有变应对就是。”

他听懂了叶信的言中之意,却不能诉之于口。

长公子的未曾全心与战阵,说的是依靠战况,随机应变,一切从战局出发。

蔡瑁,是被叶欢称为名将的,而叶大将军,从未看错过人。叶信对父亲的信任,可想而知。对蔡瑁的失败,便有些准备不足。

徐庶听得懂,长公子是不便明说,但他并不觉得,这是叶信的过失。强说要有,应该是自己这个军师的失职,未曾明断之。

“军师之言过了,说的对,眼下不宜多想。”闻听徐庶之言,叶信也很快抛却了心中那一丝懊悔的情绪。

凝萃之战,高顺给了郝昭擅专之权,让他总控前阵战局。想要真正成为一员优秀的战将,这个过程是必不可缺的。

长公子也是一般,统军宛城,也是他第一次作为一方主帅。凉州之战,定边军真正意义上的最高指挥官,是蛟龙军统领甘宁。

身为叶欢和袁鸾之子,叶信的身上,既有父亲的豪勇,亦有母亲的周全。相对而言,从小是母亲教导,周全之处更多。

俗话说,知子莫若父,叶欢不敢肯定,自己对儿子就有多深的了解。但他清楚,叶信的身份,在汉末是无法动摇的。

周全,是好事,但若是要平定天下,也许会成为弱点。于是斟酌再三,他才会让长公子拜贾诩为师,后者可是权谋大家。

以叶欢和贾诩之间的默契,什么都不用说,此举证明一切。长公子的名正言顺,也能令得麾下更为团结,避免内耗。

长公子拜自己为师,贾诩清楚,这其中有多重的分量。主公对自己的信任,似乎从洛阳初见开始,就一直没有改变过。

对叶信,他是不遗余力的,平生所学,倾囊相授。当然贾诩也清楚,长公子的天性,在因材施教方面,花费了很多心血。

这些心血,体现在凉州之战,叶信统军有法,纵横无敌之中。也体现在宛城战场上,叶信闻听蔡瑁败绩之后的感叹。

身为一方主帅,眼中只有战局,一切都要从实战出发,其余只能作为参考。最重要的是,你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坚定不移。

错?是有可能的,但相比犹豫不决,杀伐决断更加重要!谁能不犯错,集思广益,兼听则明都对,但必须有主见。

受贾诩的影响,叶信当时对荆州战局的判断是什么?他自己都不太愿意在徐庶面前提起,那便是,荆州成败,并不……

并不能影响天下大局,相反,若是对全局有利,一隅之失,根本算不得什么。而在有了这个想法之后,长公子颇有些别扭。

因为那是和他的本性,有点背道相驰的意味,是师父孜孜不倦教导的结果。理性上,叶信认为师父是对的,感性上吗……

感性上的事情,不重要,人在其位,就要谋其政。

冷静的分析战局之后,叶信和徐庶都觉得,经过蔡瑁冒进这一败,襄阳是几乎无法守住了,就算凉州骑全力增援,也来不及。

二人意见一致,但荆州刺史刘表,是大汉名臣,与叶大将军一向交好。这就牵涉到了军事之外的事情,定边岂能坐看?

盟友之间见死不救,绝不是叶欢一向的风格,恰在此时,高顺的军令传来。叶信得令,立刻做出一副向南阳突进之势。

凉州骑的建立,虽然晚于四大骑军,但论骑军的素质,却是丝毫不输。凉州,向来是大汉骑军最佳的兵源所在。

马腾死后,叶欢加马超为西域都护,原本也该他是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