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此次受灾百姓,入临时营中,皆有安身立命之所。但大乱之时,法度更严,若有作奸犯科之辈,按律,罪加两等。
此为秦向严令,贴在营中各处的告示,有专人值守。能看得懂的自己看,看不懂的,会有识字的士卒官吏,为你解释。
治乱世用重典,乱局和乱世是一样的,尤其是灾害发生之时。规矩不严,只能产生祸乱,想想看,生死之间,最体现人性。
秦向对此有着自己的认知,而他的亲兵和辅助官员,则有更详细的实际应对。在秦别驾眼中,多半都与自己所想相合。
至于另外的一小半,则在不断被事实证明,是正确的。
“乡亲们,大河决堤,受灾灾民多达数十万,大将军会全力以赴,保证大家的安全,大将军自己,已经在来青州的路上了……”
比如说深入百姓与之沟通,定边军士卒做的极好,也极有章法。他们带有感染力的宣讲,让秦别驾对军人的看法,有所改变。
“但那么多人,事情突然,大将军全力从各地调集物资,保证乡亲们的吃喝,却需要时间,因此,半月之内,是最困难的。”
士卒说到这里之时,不出秦向所料,灾民之中,有着一阵骚动。但骚动的程度,却远远小于他的判断,士卒稍稍喝止便成。
大将军!一切的根由吗,还在这三个字。那是师叔数十年来建立起的民声,且是用实际行动,让所有的百
姓感受到的。
试想一下,你从绝望之中来到营地,或者是被送来营地。到达之后,就有干净的清水喝,有锅饼吃,有帐篷可以遮头……
哪怕清水只有一小罐,锅饼比拳头还小,帐篷人也很多。但对人心的安定,却有无以复加的作用,能给你带来希望。
说到帐篷,秦向印象深刻,最先赶来的队伍之中,便有医者。正是他们将帐篷改良,两处漏风,如此,可以避免疾病发生。
秦别驾也许不全懂其中的道理,但他信,信定边军的经验。
“大将军说了,困难之时,便要同舟共济。什么叫同舟共济,在此处的官员、士卒,与乡亲们一样,同吃同住,同甘共苦!”
此言一出,灾民中的骚动比之前更大了,这一回,士卒却不阻止了。原因秦向心里清楚,骚动是正向的,乡亲们亦有震撼。
包括他自己在内,同舟共济,同甘共苦!这些平时看上去像是场面话,但以定边军的雷厉风行,一定可以得到贯彻。
大将军,自己的师叔,是真的在将百姓看做自己人。秦向有这般的感悟,百姓们也有,他们的感受,还会更为强烈。
“乡亲们,数十万人,事起突然,大将军也难。但我定边军从来就是能排除万难,相信大将军,只要最困难的十日过去就行。”
“好……”士卒话音落下,人群之中竟有叫好之声,略显虚弱。
“乡亲们不要说话,多保存体力。
接下来,就是秦别驾与此次赈灾设立的规矩,秦别驾是叶门门人,定会为乡亲们排忧解难。”
听见前半句,秦向心中有些惭愧,面上也有些发红。赈灾的规矩?那至少三分之二是出与来自并州的辅助官员之手。
举止有度,井井有条,其中的严谨性,合理性皆令秦向佩服。
且他虽然也是个亲民的官员,但碍于身份,总有一些……而今闻大将军之言,观其实际行动,五一不在诠释什么叫民为贵。
正如他欣赏的另外一句话一样,一以贯之的人,值得尊敬。
叶门门人,听见此言,秦向不自觉的挺了一下胸脯。他很清楚,士卒为何要在此时言及,因为叶门门人,有特殊的含义。
看看百姓的眼神就知道,你和他们提其他的官,其他的人,他们可能都不会太在意。但大将军,晋阳叶家,公信力完全不同。
“嗯,观我青州百姓,闻大将军之名,尤胜天子!”一个念头升起,立刻就被秦向驱出脑海,眼前之事极重,乱想什么?
“现在广场上的乡亲们,便是一军,里正、蔷夫,各司其职。百姓若有发热发病等迹象,立刻上报,每日物资,负责分发。”
“我等士卒,每日清水一罐,锅饼二两,百姓中,青壮之辈与我等相同,锅饼多一两,老弱妇孺,清水多一两,锅饼再多一两……”
“目下粮草,按秦别驾预测,如此则可支撑十日。倘有意外,
我军中士卒不吃,也要保证乡亲们的口粮……”
物资不多,可以说匮乏,对一个青壮而言,肯定是不够的。但百姓闻言,皆是面容激动,更有甚者,会流下两行清泪。
秦向为官的经验十足,他知道,这都是之前同甘共苦之因。上者能与下者同舟共济,现在想想,是宣讲中最精彩的一环。
“另还需有青壮出力,为众人处理一干杂事,似此者,需保证体力,清水再多一两,锅饼再多一两,愿者去寻蔷夫里正……”
说到这里,士卒的身躯微微一正,顿时多了几分凛冽之状。
“抢夺他人粮食亲水者,鞭三十,克扣他人粮食清水者,鞭五十,累犯加倍,再有犯之,斩立决!”士卒字字有力,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