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求双倍月票追订)(1 / 4)

这个辽东经略副使明显是内阁和万历不想将辽东完全置于李家的掌控之中。

不过好在如今辽东的一把手是阎鸣泰,就目前来说这位阎大哥对自己还是不错的,除了熊廷弼之外他也是大明文官中少有的知兵之人。

阎鸣泰也有坚守清河堡同血战南关的经历,不至于在军事上扯李献忠的后腿。

对于目前这个状态,李献忠还是比较满意地,对辽东的掌控力不小,又不至于引起满朝文武太大的猜忌。

对于李献忠在营口扩建商港,私设海关收税阎鸣泰是心知肚明的,不过他并没有点穿。

李献忠以恭贺阎鸣泰升任蓟辽总督为由,将营口海关的税收的三成放到了阎鸣泰的名下。

阎鸣泰是一个情商同智商双高的人,他很清楚自己之所以能这么快的升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朝廷对李献忠和他身后李家的忌惮。

所以表面上他们二人的交集少了,甚至刻意的出现了一些疏远。

但实际上二人是相互依托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他们建立了沿辽河南下,从开原到营口的运铜走私路线后,沿途的沈阳和辽阳两地的收入也增加了。

李献忠也从这条走私线的收益中拿出一份分给沈阳的李怀忠以及辽阳的刘綎。

毕竟有钱大家赚,有道是阎王好过小鬼难缠,虽然上层从万历到户部以及辽东巡抚衙门都是红透山铜矿的既得利益者。

但若是这些沿途的守将们一点油水没捞着,必然会迁怒于走私的商贩,最终影响到商路的畅通。

可以说如今辽东各路其实已经在逐渐恢复之中了。

萨尔浒大战后,建州的动作不可谓不大。

北攻开原,南战宽甸。

虽然双方的损失都很大,甚至明军还丢掉了宽甸六堡。

但是建州再也没能突破大明的辽东边墙,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辽东的百姓目前不再受到建虏的威胁。

他们对朝廷的信心正在逐渐恢复中,至少现在已经没有人会因为日子过不下去而偷偷跑到建州那边去给鞑子做奴隶了。

在情报司的宣传和策动下,还时不时有建州那边的包衣逃回大明的边关。

随着开原边关贸易的兴起以及营口海上走私的泛滥,整个辽东的经济开始被激活了。

现在辽东各路中,除了惨遭破坏的清河路,其他的各路的经济其实都被商路带起来了。

李献忠现在的收入也在稳步提升,尽管实行了“开中法”后开原对蒙古的贸易的商业税收主要变成了粮食和物资的储存。

不过通过梁三同范永斗的对外贩卖,尤其是在恢复了建州的贸易后,现在李献忠每个月收入就高达三万两。

自己对京城贩卖人参、毛皮、东珠这些目前也可以稳定在每月万两左右。

不过势头最猛的还是来自朝鲜的收入。

黄海盐场产出的粗盐目前几乎垄断了辽东同蒙古的盐路。李献忠在辽东以低价贩卖“黄海盐”,很快就占据了市场,其他商人也很知趣的放弃了向辽东同蒙古贩盐。

而且通过同安东金氏的合作,朝鲜的上层社会对于的精盐需求也被他们给垄断了。

盐业这一块目前每月也有上万两的收入,如果后期能够打开大明的内地市场,或者贩卖到更远外喀尔喀蒙古,那么收入还将大幅度提升。

随着大明的商品大量涌入朝鲜,以及朝鲜的商品通过走私回到大明内地。

仁川同营口港每个月能够给李献忠带来两万多两的税收,而且还在稳步增长中。

这样算下来宁远伯李献忠每个月差不多有七万两的收入。

当然天上人间也是一个暴利项目,不过目前这块收入归属于情报司,用于支持情报司在全国各地的发展。

毕竟随着情报点的铺开,情报司要养的人也是越来越多。

不过情报地在各地开设的产业也是有一定盈利能力的,目前茅元仪是有盈余的。

除了辽东,草原,朝鲜同京师,情报司的情报点已经拓展到了九边各镇以及南京、澳门、苏州、扬州、泉州、广州等地。

按照这样的发展势头最多三年,基本大明的各地都会有情报司的据点了。

拿下新成立的抚顺路之后,李献忠又增加了五千人马的编制。

朝廷的五百副扎甲到位之后,辽东铁骑终于可以进行扩充了,目前扩充到了三千人。

目前开原、铁岭同抚顺三路的明军总兵力也已经达到了两万六千人。

其中“辽东铁骑”同“突击营”的各三千骑兵作为机动兵力,也是李献忠对外征战的主力。

开原城包括开原三关驻军八千,铁岭卫以及平虏堡相对属于后方驻兵三千。

新设立的抚顺路目前最靠近建州,驻军九千。

赵率教率兵四千守卫抚顺关,满桂则是率领三千人驻守界藩城,其中包括装备精良的两千平虏卫。

这两人虽然不是辽东李家的人,不过是历史上袁崇焕非常倚重的两员得力干将,李献忠如今利用自己的上帝视角率先提拔重用了他们。

虽然现在新兵还是比较多的,不过凭借着明军的布面甲和火器,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