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天启大裁军,帝师赴辽东(求追订月票)(3 / 4)

不多了。

当初万历皇帝给福王的庄田高达四万顷,李汝华多次上书所无法凑齐,最终万历皇帝才答应减少两万顷。

可如今面对朝廷的亏空,这位户部尚书却是一筹莫展,只得依靠天启皇帝的内帑才能勉强维持。

现在户部尚书可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尽管魏公公大肆征收商税,可如今太仓依旧是空空如也!

不然也不会让李汝华一直在担任户部尚书了。

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魏忠贤很快就将自己的义子田吉任命为户部尚书。

田吉原本只是一个县令,巴结上“九千岁”之后一路升迁至太常卿,如今又当上了户部尚书。

田吉也知道如今这个户部尚书不好当。

为了有所表现他只能从开源节流上下手。

“开源”阉党也已经尽力了,为了征收商税甚至都在江南引发了民变。

至于田税,大明的宗藩占据了大量的田亩。

万历皇帝的弟弟潞王占据了4万顷田地,福王又占了2万顷,超过千顷田地的藩王更是数不胜数。

当然天启皇帝本人才是真正的大地主,他在京师顺天府以及北直隶附近的皇庄大约有20万顷,几乎占所有耕地三分之一。

勋贵官僚也占据了大量的土地,黔国公沐家在云南占据田地9000顷也几乎达到了云南耕地的一半。

万历六年张居正统计大明的耕地大约有700万顷,现在一大半都是不用交税的。

剩下的那一小半征税的田亩中,也因为各种天灾人祸一直收不全税。

所以田吉只能从节流方面做文章了。

由于魏公公把持着后宫,田吉不可能要求裁撤太监宫女。

思来想去,如今大明的战事不多,可以适当考虑裁撤部分军队。

毕竟军费可是一项大头。

哪怕裁撤个十分之一,也能节省下不小的开销。

田吉这裁军的主意引起了朝廷上下的一致反对。

军队一裁减,那相应的装备,补给都要减少,影响了不少人的油水。

但是却得到了天启皇帝朱由校的支持。

裁军的主要对象是九边各镇,以及京师三大营。

天启三年十月初八,天启皇帝朱由校下令九边各镇以及京营根据自身情况主动上报可以裁减的人员数量。

这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无论是九边各镇的总兵巡抚还是京营的权贵们都恨不得将田吉这家伙剥皮抽筋。

这哪里是裁军,分明是裁他们的银子?

最头疼的自然就是成国公朱纯臣同英国公张维贤了。

因为京营吃空饷的人数几乎达到了三分之二,远远高于普通边军的三成空饷。

而且九边毕竟遥远,他们要糊弄朝廷派去的人相对容易。

但是京营就在天子脚下,哪里这么好糊弄?

如今各镇之中兵力最多的自然是李献忠的辽东镇,虽然经历过了几次裁减,但是目前辽东镇以及努尔干都司下辖的明军仍然有95000人,雄踞九边之冠。

朝鲜的驻朝明军由于不用朝廷发饷,故而不在这次裁撤的范围里。

成国公朱纯臣很快就跑去天上人间,询问茅元仪李献忠的想法。

他焦急的说道:“也不知陛下这次究竟是什么意思,我可是惟辽国公马首是瞻的。”

茅元仪笑着说道:“各镇情况不同,京营同辽东的情况自然也不一样,成国公还是按照自己的情况回报陛下吧!”

“辽国公自然是体谅陛下难处的,所以这次辽东会再裁撤五千军士!”

朱纯臣原本是想让李献忠表态不裁的,毕竟各镇之中只有他的辽东军是满遍满员不怕朝廷核查。

不过很显然李献忠不愿意当这个“出头鸟”,他还是感到比较失望的。

很快辽国公李献忠就第一个进行了回复。李献忠表示辽东镇地域广大,奴儿干都司也要驻军,不过为了替朝廷节省银子,他还是主动裁撤5000人。并给天启帝附上了辽东各处布防兵力的数量。

在李献忠表态后,蓟州、宣府、大同、太原、榆林、固原、宁夏同甘肃等镇也纷纷上表。

不过他们的兵力本就不及辽东,所以裁撤的兵力都不多。最多的太原也就1500人,而最少的大同仅仅只有500人。

最终其他八镇总共提出裁撤8000人,算上辽东九边各镇一共主动裁撤13000人。

这些人其实一年也就能省下20多万两银子,不过好歹是给了天启皇帝一个明确的态度!九边支持朝廷的决议!

这下京营就不得不表态了,最终朱纯臣同张维贤提报了裁撤15000人。

天启帝并未回复各镇自己的态度,只是说会派出钦差大臣实地确认各镇的兵员消减后能否满足防务需要。

很显然这是一个肥差,各镇将官少不得要拍钦差的马屁。

魏忠贤举贤不避亲,举荐了自己的侄子魏良卿。

魏良卿一出现,原本跃跃欲试的崔呈秀等人只得作罢!

不过天启帝并没有启用魏良卿,而是让自己的老师孙承宗以兵部左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