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日。
实际上安史之乱某种程度上加速了小麦替代粟米的这个过程。
因为安史之乱导致经济中心南移,因为古代偏见下,一直都认为南方比北方蛮荒,但现实是南方比北方更适合种田,也正如此,这让小麦来了一波爆发期,彻底取代了小米。
所以唐初这时候,小麦地位真比不上小米。
正所谓江山社稷,可不是江山社麦,这能看出,小米在北方有着无可动摇的顶尖地位。
“农业学府虽研究种植,但严格来说,在粮食作物中以研究种植小麦为主!”
李泰此刻对着阎玄邃回答,
“小麦相对小米来说,虽然有着不耐旱,口味差的缺点。
但只要选择种植得地方得当,将小麦研磨成粉来改善口感,再加上它的产量比小米要高。
最重要得是它秋种夏收,利用了几乎不干活的冬季,让百姓在秋种前腾出种植的时间来。
我觉得它拥有替代北方主要粮食的潜力。”
阎玄邃摇头道:“的确有潜力,但想要它真正的成为主粮却并不容易。
且不说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磨坊能够把小麦研磨成粉,单是它在万物复苏的春天需要大量水生长,对很多没水地区来说,便有相当大问题。”
李泰有些意外的看了一眼阎玄邃,虽然自己简单提了一下,但阎玄邃能说得这般具体缺点,显然他也是一个干实事的官员,这不得不让李泰尊敬。
说实话,贞观一朝不是说没人贪污,但这一朝的朝堂并不缺少那些脚踏实地干活的大臣。
不论是从底层提拔上来的马周,还是本是出身豪门的房玄龄,都挺务实的。
而眼前的阎玄邃显然也是这么个人,虽然李泰并没有去打听阎玄邃的背景,但看着他重视测量的素质,以及自身夹带的贵气,想来多少跟阎立本有关系。
作为能上凌烟阁的大臣,如果以为阎立本只是一个画画的,那就太小看这位大臣了。
“缺少水源,可以把它种植在水利设施丰富的地区,磨坊少有,那就想办法普及水磨!”
李泰道,“但它天生的产量大用途广,耕种时间相对较短,却不是小米能媲美的啊!”
阎玄邃听到李泰这般的赞扬小麦,倒也不再多说什么,因为继续争执没有什么意义。
阎玄邃心中感叹,越王虽然才干非凡,但到底不知道世事艰难。
小麦纵然再好,对百姓来说如果种植的成本要高过小米,那这小麦想要推行下去却是几乎不可能的。
而李泰一样是在默默思考着阎玄邃的话语。
说实话,以前的李泰所思考得是农业学府总结了农业经验,那把学生派遣到各自的地区去成为农官,指导当地的百姓种田,用科学的办法,稳步推进粮食增长。
但现在看起来,到底还是自己想得简单了。
生存是人类的第一性,所有在现在看来古代愚蠢落后的一面,肯定是在自然演化之下所产生的最适合的生产关系。
自己想要推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想要让农业学府的学子扎根,那自己就必须要进一步的改造他们的生活环境,而不是就像是那些眼高手低的大学生去指导百姓种田一样。
虽然书本上的知识很高上,但怎么把这些高大上的知识落地实处,这才是真正的问题。
“难道真要开启翻新郑白渠计划?!为小麦推广,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实验改造!”
李泰微微眯起了眼睛,心中估摸着这个计划的可行性。
就在李泰思索着时,很快便有人来报,道:“越王,阎少卿,第一亩粮食已经开始称量了,后续粮食也会陆续进行称量,还请过去监督视察。”
“越王请!”阎玄邃做出了请的手势,让李泰先行。
“同去!”李泰倒也没有拒绝,毕竟自己就品级来说,的确比他大得多,自然当仁不让。
此刻,李泰反而轻松了,但阎玄邃却是神色严肃的看着司农寺的百姓进行称量。
因为斗与石不是重量单位,而是容积单位,所以哪怕不用得出最后数据,但是直接用眼睛去看,阎玄邃也能看得出,绝对是大丰收啊!
阎玄邃不由上前几步,开口道:“这亩小麦有几石!”
“三……三石还多半斗!”这名负责测量的官员,看着眼前一幕也有些发呆。
小麦能种出这么多来,这不科学,不对,这是见鬼了啊,
“等到了晒干、清理、磨粉等等的程序下来,应该也就只有两石五左右吧!”
李泰看着眼前一幕自己也有些意外,这到达了三石,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对啊。
毕竟这可是在唐朝,哪怕自己尽可能整合了这个时代的种田技术,但没化肥这种外挂,只有金坷垃,这让小麦的产量到达三石,李泰感觉还是稍微多了一点。
“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