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从因为担心夏后缺粮, 这些日子都在军营忙着购备粮草一事。 而朝堂上,这几日众人也没闲着。 冯道当初走时,政事堂就只剩下李愚刘昫, 如今李愚刘昫一被罢相, 政事堂彻底没人了,而政事堂为天下中枢,肯定不能空着, 所以皇帝势必得选新宰相入政事堂。 宰相之位就在眼前, 朝中大臣们怎么会不跃跃欲试。 于是朝堂这几日风起云涌,暗中争斗不断。 而皇宫中, 李从珂也在纠结到底选谁为相, 这些日子不断有人给他举荐世家子、名流,再加上他自己;当初做潞王时;旧人也想提拔一下,所以李从珂短短几日,就有了一大群人选。 而人选太多也导致了一个问题, 就是到底该选谁。 毕竟宰相;位子只有三四个,也不能多选, 而且李从珂还预留了两个给自己人, 一个是李专美,自己原来;掌书记, 不过李专美遇到和当初冯道在李存勖登基后一样;问题,就是节度使掌书记只有八品,不可能一步登上宰相,所以李从珂先升了李专美为枢密院直学士,端明殿学士, 过渡两年。 而另一个就是马胤孙, 他是原来李从珂为节度使时;节度判官, 进京后先被封了端明殿学士,这次李从珂准备让他入政事堂。 有了这两个“自己人”人选,那还得挑些朝堂上人,才平衡,李从珂打算再从世家名流中选两个。 只是这一挑,却犯了难。 世家名流嘛,那履历都光鲜亮丽,看哪个,都是名相之姿,李从珂挑了挑,就有些挑花眼了。 李从珂看哪个都觉得不错,实在不好决断,就决定问一下苍天。 于是李从珂沐浴更衣,又焚香后,把二十多个世家名流;名字都写成纸条,然后揉成团,放在一个长颈琉璃瓶中,然后晃了晃,用筷子夹出来两个。 展开一看,分别是卢文纪和姚顗。 于是,两位运气超强;卢文纪姚顗,和马胤孙,三人被任命为新宰相,入主政事堂。 历史上第一对抓阄选出来;宰相诞生了。 古有贾生“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今有李从珂选宰相不凭才能凭运气,实在令人好笑。 而三位宰相上任后,也挺给李从珂开脸。 首先是马胤孙,李从珂其实最信任马胤孙,毕竟马胤孙是李从珂做凤翔节度使时;人,是李从珂;心腹,李从珂也是想仿着李存勖培养冯道,给马胤孙制定;升官路线。 可问题不是是个节度使判官、节度使掌书记就有冯道那个天赋,就能从地方一个属官,一跃成为中央宰相,而马胤孙,就只是个正常人。 马胤孙因为以前只是个节度使属官,虽然也干谋士;活,可他压根就不了解朝中情况,更甚至连朝中许多惯例都不清楚,进了政事堂后,马胤孙错误不断,甚至连身为中书宰相,拟圣旨都时不时出错。 而政事堂可是整个朝廷;中心,所有官员都看着,尤其三省六部,多少都是老油条,见马胤孙如此不顶事,就忍不住在背后讥讽,虽然没有说在当面,可马胤孙心理压力可见一般。 渐渐;,马胤孙在政事堂不敢出声,甚至不敢处理政务,对政事,更是不敢随便发表自己;观点,甚至连政事堂出政令,他都不敢用相印。 朝堂上大臣见马胤孙上朝不开口议论,在政事堂不开印办事,在家不开门接见士大夫,都讥讽他为“三不开宰相”。 更奇葩;是,马胤孙在以前做藩镇判官时,特别崇拜韩愈,视韩愈为偶像,结果当了宰相后,居然开始信佛,要知道韩愈最讨厌;就是信佛,韩愈甚至因为劝诫皇帝不要迎佛被下狱。 这更让朝堂上;大臣看不上马胤孙。 马胤孙歇菜后,卢文纪和姚顗就崛起了。 姚顗性子温和,而卢文纪比较争强好胜,所以政事堂渐渐就由卢文纪开始做主。 可卢文纪虽然争上了首相,但他;政治才能也没比马胤孙强多少,虽然卢文纪原来就是京官,还是世家子,按理说该对朝中典故很熟悉,对政务也很熟悉,可对于当宰相,卢文纪显然能力也不够,处理政务也是错误频出,马胤孙犯;错误,卢文纪也没少出。 这样一来,卢文纪自然也没少受朝臣讥讽,但人家卢文纪脸皮厚,丝毫不以为意,甚至朝中太常丞史在德眼看卢文纪把政务处理;一团糟,就写了一篇奏章呈到中书省,在里面写到“朝中遴选官员,应该以才干选择,而不是以名声家世,对于没有才能;,应该及早罢免,省得尸位素餐”。 卢文纪觉得这是在嘲讽自己,就在奏章后面写了一篇文章驳斥史在德,结果文辞意义混乱芜杂,更被众人讥笑。 卢文纪没什么才干,处理政务也不行,深觉这样下去就没有威信,于是开始狠抓朝中纪律,规定朝中官员每日坐堂必须点卯。 这一下可捅马蜂窝了,从后唐建立,李存勖时期,大家就比较松散,后来李嗣源登基,李嗣源年纪已大,他自己上朝都不积极,后面几年,因为经常生病,甚至都常年不上朝,就大节日出来露个面,而冯道执政,冯道虽然是儒家,但却认为朝廷初立,该与民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