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番外(总) 番外三 ……(4 / 7)

高的“棉花”都惊呆了,后来才知道,棉花在天竺(印度)那样的热带地方,能长六米,而此时南方已经有人开始用棉花织布,林从当时有心发展一下,就让人弄到宫中打算研究一下,然后被他娘王氏看到,他娘王氏对这事很有兴趣,然后后来林从忙着北伐,就变成他娘弄了。

后来他娘在宫外的纺织厂和棉花厂,如今已经有不小的规模,而且由于有他娘太后这个金招牌,棉花开始在中原流传。

但林从也没强制推行,毕竟之前千年中原都是丝绸,蚕桑业相当成熟,也不好贸然改棉麻,所以就由它自由发展了。

不过由于棉花作为填充物做棉被实在太好了,如今棉花种植已经全国传开了。

许多人家就算不舍得地,都会在屋前屋后,种些棉花,用来做个棉被棉衣什么的。

而皇后李安在忙着办学堂,李安没有办女学,而是直接办的学堂,男女孩子都收,并且教的科目是算科。

林从当年登基时,曾想着要开办女学,但被李安阻止了,李安对林从说:“陛下开办女学的心是好的,可步子迈的太大,而且特地设立女学,从一开始,就把女学架在显眼的位子,并且把男女对立起来,难不成现在那些学堂,都叫男学。陛下平日日理万机,这事不若让臣妾来做。”

林从觉得李安说的有道理,就把这事交给了李安。

李安在接见朝臣夫人时,就多次褒奖一些管家好,擅于理财的臣子夫人,听闻有某位夫人算盘打得好,李安还特地召见,现场让那位夫人打了一次,并且赏赐了那位夫人。

事后,李安对周围侍从说:“女子,若不精算盘,不精算法,如何掌家。”

此话一出,各大世家,纷纷为自家姑娘找教精于算法的夫子。

可这哪容易找,又不是舞文弄墨,读书人也未必会。

不过也有一类人会,就是各府的账房,和国子监明算班的学子。

唐朝科举考试有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林从建了新朝后,也没改,觉得这种专业人才对应专门考试挺好。

不过林从把它规范了,规定朝廷科举为九科,每年一次,并且确定规定了每科考试到底是几月几日,方便学子想考什么,照着时间来考就行。

林从还借着一次科考舞弊,推行了糊名和誊抄。

其中的明算,主要就是数学、算账,这个虽然比主流明经、进士有所不如,但是一直也有不少人学。

毕竟户部和许多节度使身边管钱粮的支使,都是这个出身。

而如今,这些学生受到了各大世家的抢夺。

不过很快李安发声了,表示国子监的学子,是为了给朝廷输送人才的,世家不可和朝廷争人,不过家里让女儿学这个想法是好的,她身为皇后也觉得十分有必要,于是李安亲自召见国子监祭酒,让国子监祭酒扩充明算班,准女子也可入学。

本来还有人反对,可李安一句话就怼回去,“难道你以后愿意娶一位连家中钱财都无法打理清楚的贵女回家吗?”

朝中反对的人顿时偃旗息鼓。

而入明算班的学子,按照科举规定,要学习《九章算术》、《孙子兵法》、《五曹》、《张丘建》、《夏侯阳》、《周髀》,还要学习和其他科举一样的《五经》。

这要学出来,真不比那些明经进士差,而且还偏理科。

林从看了对李安的操作佩服不已。

而至于那么上学的女孩子能不能悟得他和皇后的深意,林从叹了一口气,那就看她们造化了,他和皇后已经给她们打开了一个口子,最后能不能开花结果,那就要靠她们自己了。

不过好在唐朝风气比较开放,这时男女也没啥大防,其实不少家境殷实的人家私塾也是儿子女儿一起读的,毕竟现在还是私塾,请个夫子,父母肯定觉得教一个是教,教两个也是教。

所以林从对这事以后的发现还挺乐观。

而这几年,也如林从所料,越来越多的姑娘开始从小上明算班,现在不仅国子监扩招,各地的府学明经班也都扩招。

甚至因为需求量巨大,各地还和私塾一样,开始办明算私塾。

李安也捐钱办了几所义学。

所以他的皇后李安也经常挺忙。

至于太子李重信,因为之前契丹耶律倍、耶律德光、耶律李胡一开始就理不清的继承权,这三支后代谁都觉得自己有继承权,所以隔三差五还造个反,这皇位之争激烈程度,林从在中原听着都心惊地程度。

隔壁契丹还没反思,林从倒是好好反思了一场,痛定思痛,林从在天选十二年,长子李重信十岁生辰时,立了李重信为太子。

对此朝中冯道等重臣也都很支持,李重信虽然年幼,但小小年纪已聪慧好学,再加上当时林从就三个孩子,两子一女,长子李重信最长,后面是公主,再后面才是幼子,当时公主和幼子都还小,还未断奶,确实立李重信最合适。

这也是当初林从特意为之,有意把老大和后面的孩子拉来年龄。

老大若行,后面的孩子一出生,就看着自己的大哥哥已经很大了,下意识有个差距。

老大若不行,十岁也能看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