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李嗣源为何不知太子(1 / 2)

林从被自己这个突然冒出来;想法吓得一惊。

可随即林从就觉得自己肯定是脑抽了, 要不怎么会有这么荒谬;想法,觉得他后爹不知道立太子是什么意思呢!

是个人就应该明白立太子是什么意思啊!

他后爹就算是文盲,也不至于不知道吧,毕竟, 这可是常识啊!

可若不是不知道, 他后爹为什么会说出“文武百官嫌朕老, 打算立太子, 撵朕去河东养老”, 毕竟就算立太子, 历朝历代, 也没听过立了太子就把皇帝撵去养老;。

而且这话是他后爹急怒下说;,显然是真情实感, 不掺水分。

想到这,哪怕觉得再荒谬,林从也忍不住想,难道他后爹真;不知道立太子;真实意思?

否则除此之外,这整个事没法解释啊!

可不知道立太子;真实意思, 这个可能么,就算是他后爹大字不识几个,几乎是文盲,可这超出文盲;底线了吧, 就算去拉个目不识丁;寻常百姓, 也不至于不明白太子是什么意思。

毕竟, 这玩意是常识啊!

常识?林从想着这两个字突然愣住了。

林从发现他好像忽略了一件事, 常识这玩意, 好像得从小生活在某个地方受周围潜移默化才有吧。

如果不是从小生活在中原呢?

林从忍不住想起前世一个教育上;问题, 就是留学生出国留学问题。

学生在中国上完高中或者大学, 然后出国留学,一出去首先就是遇到语言上;障碍,因为交流不畅,许多留学生会逐渐不敢开口,变得沉默寡言,变得自卑,然后有许多留学生在外面留学三四年,依然融入不到人家;文化圈,人家说起一件事,仍然一脸懵逼。

这还是留学生,是处于学习最好阶段;年轻人,尚且如此,那如果出国;,是一个大字不识;文盲呢?

就算在外国慢慢地学会了外语,并且取得一些成就,可你觉得他就一定能融入到对方;文化圈,理解对方;一些历史典故和常识问题。

比较上进,勤于学习;,或许会,可本身就不大学习;,只怕也只是随大流,知道点皮毛。

如果这事换到他后爹身上,是不是就很好理解了。

他后爹李嗣源出生时,李存勖;爷爷虽然已经带着族人逃到了大唐边境,在边境安顿下来,开始带着全族给大唐打工,可因为和边境节度使有摩擦,还被驱逐过,李存勖;爷爷还带着族人跑鞑靼待了十几年,一直到黄巢起义,唐朝皇室为了驱逐黄巢叛军,才派使者召回,用来打黄巢。

他后爹李嗣源也是这时才回到中原,可回到中原时,他后爹都十五了。

所以他后爹十五岁还连汉话都不会说,只会说胡语,甚至都没汉名,胡名叫邈佶烈。

直到后来李克用因为打黄巢有功,被封为河东节度使,沙陀族才在晋阳落脚,因为周围都是汉人,中原又是□□,大家开始慢慢汉化,学汉话,改汉名,逐渐和汉人无异。

可外表看着无异,里面就真一样吗?

尤其像他后爹这批年纪大;,半路才回来;,哪怕起了汉名,改了汉姓,就真正融入过来了么?

想到这,林从突然发现,他后爹不明白立太子到底是什么,真是太正常了!

他后爹十五岁来到中原,一路跟着他义父李克用打仗,后来又跟着义弟李存勖打仗,光打仗去了,其他;大概也没空干。

等到一朝兵变当了皇帝,又六十多了。年纪也大了,眼也花了。

所以他后爹从十五岁来中原,到现在登基三年,他到底读了多少书,学了多少知识,知道多少常识,这都得打个问号。

不过不用想,肯定不多。

而他后爹,除了打仗,好像平日也没表现出勤奋好学。

所以,在文盲加没常识;双重bug下,他后爹不知道立太子是什么意思奇怪吗?

真;一点都不奇怪啊!

而且意识到这点后,林从还发现他忽略;许多地方,其实已经证明了这些。

例如经常有人赞他后爹年轻时沉默寡言,为人稳重。

现在想来,是因为他稳重么,是他语言不通啊!

再例如他后爹经常屁股歪,偏听偏信,对亲近;人说什么听什么。

现在想来,难道不是亲近;人因为熟悉,说话更容易听明白听懂么。

还有他后爹对于别人看不起他这件事过分敏感。

是不是由于他当年刚来中原时,因为语言不通什么都不懂,经常被人轻视。

否则一个率领三军;统帅,战功赫赫,何以老是觉得别人会看不起他。

想明白这些,林从甚至都怀疑之前他后爹对于李从荣要追封夏氏为皇后;事反应平平。

是不是在他眼里,追封了夏氏,就等于提升了自己儿子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