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3 章 张汤主父偃(1 / 4)

翌日廷议,刘彻当廷称赞公卿士大夫家在太学读书的子侄懂事——主动捐书。以至于太子主持修建的书楼不日就可对外开放。

有那机灵的官吏问:“敢问陛下何时开放?”

刘彻转向儿L子:“太子说还差几个书架的书。恐怕还得再过几日。”

朝中不缺擅长揣度圣意的奸猾之臣。这些人听话听音,立刻出列表示他们家还有一些藏书。刘彻留这样的人在朝堂之上就是把他们当刀使,他们的作用便是为帝王分忧,甘为惹人厌的小人。

小人表态,胆小的人跟进,不想出血的大夫也不得不附和。试图蒙混过去,甚至装聋作哑的公卿也不得不开口。

刘彻沉吟片刻:“有你们的支持书楼不日便可对外开放。”随即转向太子,“太子,下朝后令术士挑个吉日。”

“诺!”太子应下来,下朝后率先离开。

少年蹬蹬瞪下台阶,马尾一颠一晃,全身上下洋溢着欢喜,众臣不由得地互相看看,陛下真疼儿L子!

今日东方朔也在。书楼还需要很多书,参加廷议的人自然越多越好。东方朔一直很支持太子修书楼,书楼利民,太子把那边的地占了也省得陛下修宫殿。刘彻虽然没跟朝臣透露过修宫殿,可那么一片地空着,可见另有他用。一直没动工多半因为国库空虚。

太子主修的书楼缺书,他们食君之禄,自然应当为君分忧。储君也是君。

东方朔笑道:“还是个孩子啊。看把太子殿下高兴的。”

有人不想捐书,哪怕只是令随从书童抄的书。恐怕别人懂得跟他一样多。闻言,那人就故意问:“水衡都尉打算给殿下的书楼添几本书?”

东方朔经常该机灵的时候不机灵,不该机灵的时候装机灵。此刻他就没有听出对方语气不对,斟酌道:“四书五经殿下肯定不缺。我准备捐一本我这些年写的辞赋,再抄几本我在边关淘的书。”顺嘴问,“你呢?”

那人噎了一下,不甘不愿地表示他也想抄几本早年淘的书。

东方朔问公孙贺:“你呢?”

公孙贺:“我家中有许多小儿L以前用的书。如今用不着了,我打算全拿出来。”

东方朔嘴碎,问他另一边的大农令:“你呢?”

大农令实话实说:“我还没有考虑好。”

东方朔转向大农令身后的大农丞之一桑弘羊:“大农丞不用想,把你的那些计算心得写出来一定可以成为书楼最受欢迎的书之一。”

有人好笑,这个东方朔还是一如既往地没有眼力见。

桑弘羊并不介意把他这些年琢磨的计算方法下写下来。他也不敢介意。桑弘羊虽然不如张汤会揣度圣意,但他知道他如今的一切都是谁给的。

商贾之家最不缺精于计算之人,以前也有不少人走公卿大夫的门路,到天子身边当个郎官或侍中。然而只有他离公卿只差一步。不是桑弘羊更出色,而是他幸运,遇到不看出身的帝王。

基于这一点,他也该尽力支持天子。

翌日上午,五经博士求见帝王,向帝王禀报,他把太学一众提供的书送来了。当时刘彻忙着教太子批奏章。刘彻嫌儿L子奏章上废话太多。刘彻抬抬手,太子起身,叫五经博士随他去书楼。

昭平君和公孙敬声买的书也已送进书楼,加上太学送的,如今书楼一楼地上堆满了各种书籍。

太子不着急,等到九月十三日,百官的书送上来,他才带人去书楼。

太子宫的宦官们负责分类,公孙敬声和昭平君负责统计。随太子出来的侍卫在楼外守候,以防有人突然闯进来,毕竟书楼没有院门。

所有书都分开记号,太子令人把最多的那些书一分为二,楼下就正对门摆放,楼上就摆放在楼梯两侧,稀少难懂的书放角落里。

等书全部摆到书架上,楼上楼下各还剩一个书架。太子令韩子仁进宫,把他叫宦官们抄的书以及他用不着的书,表兄弟们提供的书拉过来。

这些书摆上去,书架满了。

昭平君和公孙敬声很是满足。昭平君甚至忍不住说:“真像个书楼。”

太子看一圈,还缺一储物架和柜台以及照看书楼的人。

公孙敬是见他沉默不语:“想什么呢?”

“缺两个打理书楼的人。”太子道。

昭平君:“这里可是很枯燥,四十岁以下的大夫士子肯定都不甘心在此看书楼。”

太子忽然想到一个人,那人得有六十了。虽说人道七十古来稀,可他要跟以前的丞相李蔡一样,快七十岁了还能操心国事,那他至少还可以再工作十年。

皇家书楼也不能叫无知小子照看。

“敬声,主父偃如今还在京师吗?”

公孙敬声仔细想想:“听我父亲的意思他好像还在京师。他家在茂陵,但他在城里有处小宅子,时常在长安同人饮酒作乐。”

“你去问问他。”

公孙敬声不禁问:“现在吗?”

太子点头:“对!”

“可他一个也不够啊。”

太子转向昭平君。昭平君摇头:“别看我。我认识的那些人一听到‘书’就犯晕,指望他们在此看书楼,你还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