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4章 兵进关中(1 / 2)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朕只是觉得有些无聊。”

潼关外的明军大营中,孙策留下这样一句话,在瑟瑟秋风中班师回朝。

刘备退守关中,孙策、孙翊合兵一处,兵多将广,人满为患。

文有诸葛亮、庞统、陆逊、徐庶、程昱、董昭、贾逵等。

武有孙翊、太史慈、张辽、徐晃、曹仁、黄忠、张郃、徐盛等。

出谋划策、领兵打仗,根本无需孙策操心,反倒各营诸事都要禀奏,多了一番周折。

合兵之后庆功五日,孙策在行营呆了半月,便返回洛阳。

中军大营由孙翊统管,诸葛亮为军师祭酒,陆逊为司马、庞统为参军,攻打潼关。

而此时的长安,确实一片萧条,秋风瑟瑟,人心慌乱,刘备颓然回到宫中,遍视左右,却无人可用。

虽留张飞守潼关,但并非长久之计,马腾在西凉正领兵赶来,关中告急,百官不安,恍惚又回到了当年董卓迁都之时。

这一日正与荀彧、钟繇商议对策,忽然探马来报,明军兵分数路,自河东渡河,往冯飒境内而来。

刘备大惊道:“孙策逼人太甚,明军水军强盛,若渡黄河,恐将士难敌,这该如何是好?”

荀彧言道:“当今之势,唯有传令各地严加守御,坚壁清野,待到入冬,天寒地冻,人马困乏,可缓明军攻/势,再图良策。”

刘备思索好一阵,才选出陈到、刘封、邓方、张翼四将,连同一些益州将领,连同禁军调兵两万前往拒敌。

将令传下之后,钟繇言道:“今长安告急,关中又与益州分割,于形势大为不利,当以取汉中为先,打通陇蜀通道,方可从容对敌。”

刘备蹙眉道:“汉中险固,又有魏延、韩遂镇守,至少有精兵十万,如之奈何?”

荀彧言道:“今马腾领兵向东,吾料韩遂必急于返回西凉,可见机行事,除此后患,韩遂既灭,则汉中不足为惧,关将军自益州出兵,破之不难。”

刘备眼中终于有了一丝光亮,点头道:“我这就派人向云长报信,若见韩遂离去,即刻发兵,然则韩遂如何对付?”

荀彧言道:“可命凉州一带郡县,各官员加以归顺,以免杀戮无辜,轻韩遂之心,再命凉州刺史韦康暗中选可靠之人,置酒席款待,于席间杀之,韩遂所部群龙无首,不战自败矣。”

刘备问道:“韦康足以胜任否?若打草惊蛇,后果难料。”

荀彧笑道:“韦刺史忠于朝廷,必不会泄露消息,其别驾杨阜,刚亮公直,颇有谋略,对付韩遂足矣。”

刘备长出一口气:“文若高见,吾与二弟联手,他日荡平中原,汉祚延续,先生功不可没。”

荀彧慨然道:“为臣者竭力尽忠,乃是本分,臣既食汉禄,却未能匡扶朝廷,愧不敢当。”

刘备抱拳道:“孤于河东时,进退狼狈,赖先生相助,迎驾于长安,略尽为臣之道,得与汉室共存亡,若无备,兴汉者非先生莫属。”

荀彧言道:“陛下对皇叔寄予厚望,吾等与皇叔同进退,扶大厦于将倾,凡事自有后人平定,当务之急,还是先催马将军速来长安,保住朝廷要紧。”

刘备又派人联络马腾,请他速发五千精骑,日夜兼程驰援长安,先保根基,伺机取胜。

长安调兵遣将之时,明军三路大军也渡河西进,张辽与徐晃从渡口出发,于陆路进入左冯飒。

太史慈则领水军自渭河西进,水陆并进,于渭南集合,绕过潼关直取长安。

张辽从汾阴渡河西进,带领一万兵马,浩浩荡荡往蒲城而来。

蒲城位于左冯飒之北,群山阻隔,又有洛水流经境内,但大军沿途经过,却无人阻拦,畅通无阻。

刘备将关中兵力尽数调走,这些荒僻之地更是兵微将寡,沿途百姓在黄土高原上驻足远望,对着明军指指点点。

中原大战的消息早已传开,而明军善待百姓也早有所闻,看到如此雄壮的军容,个个摇头叹息,汉室将灭。

于禁、郭淮为先锋,带领五千精骑先行,黄土高原上尘土飞扬,旌旗飘展,军纪十分严谨,所过之处秋毫无犯。

百姓们甚至翘首以盼,期待着明军早日进入关中,他们不但能分得田地,还能免三年赋税,这对眼下吃紧的关中百姓来说,无异于重获新生。

刘备虽然仁德爱民,但军费吃紧,不得不增加赋税,多征人马,尤其近半年,将一半秋粮收走,明年的种子都成了问题。

明军将到蒲城时,蒲城县令终于有了反应,命人毁坏洛水浮桥,召集五千兵力,于河岸上架设鹿角、土磊,沿河布防。

秋风吹拂,碧波荡/漾,穿行于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中,这里的地势更为险峻,此处为前往长安的必经之地。

明军到了河岸,于禁沿河观察,南北皆是山谷沟壑,绕路不知又要多出多少,本就粮草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