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觉得搞学术的单纯。
恰恰相反!
医疗领域,搞临床的,永远比搞学术的,要简单一些。
学术圈,是一个复杂的圈子。
而外科、骨科的专家大夫,性格豪爽外向,经常会和学生们一起喝酒。
架子不大!
就比如曾辉,他虽然和陈恭开玩笑,但是遇到事情之后,从来不把陈恭当外人。
陈恭来了实验室之后,直接来到了秦学海的办公室。
这里有床,有桌子,旁边就是实验室,很方便熬夜加班。
陈恭来过几次,倒也轻车熟路。
说话间,他便打开了笔记本。
随后,陈恭把手机里的数据导入进去。
这是他这段时间的实验成果。
三羧基循环,作为是需氧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代谢途径。
而卡尔文循环,作为三羧基循环的逆行运转,其实也是厌氧生物的一种代谢途径。
三羧酸循环是三大营养素(糖类、脂类、氨基酸)的最终代谢通路,又是糖类、脂类、氨基酸代谢联系的枢纽。
而脂类代谢,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是累及体循环系统从大型弹力型(如主动脉)到中型弹力型(如心外膜冠状动脉)动脉内膜的疾病。
而它的特征是动脉内膜斑块形成。
(尽管有严重情况下斑块可以融合)。
每个斑块的组成成分不同。
脂质是粥样硬化斑的基本成分,内膜增厚严格来说不属于粥样硬化斑块,而是血管内膜对机械损伤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于是,陈恭当初提出从根据三羧基循环对动脉粥样硬化研究,其实主要是从脂类代谢的思路进去的。
这个思路,主要分成了四个步骤。
而这个四个步骤,也逐渐延伸,成为了这个课题的立项依据之一。
首先,第一步,是低密度脂蛋白LDL,这是一种被称为“坏脂肪”的东西,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它透过内皮细胞深入内皮细胞间隙,单核细胞迁入内膜,此即最早期。
其次是Ox-LDL与巨噬细胞的清道夫受体结合而被摄取,形成巨噬源性泡沫细胞,对应病理变化中的脂纹。
接下来是第三步,动脉中膜的血管平滑肌细胞(SMC)迁入内膜,吞噬脂质形成肌源性泡沫细胞,增生迁移形成纤维帽,对应病理变化中的纤维斑块。
第四步,Ox-LDL使上述两种泡沫细胞坏死崩解,形成糜粥样坏死物,粥样斑块形成。
对应病理变化中的粥样斑块。
总体说下来就是,动脉粥样硬化根据三羧基循环的形成的机理可以得知:
关键环节在于Ox-LDL,如何防止LDL被氧化成Ox-LDL就成了治疗和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核心。
可是……
陈恭却发现,按照这个思路去研究,是不完整的,甚至存在一个问题!
根据最新的《世界生化年鉴》报告的结果,第三步的泡沫细胞的形成,并非是主要线索和原因。
于是,陈恭开始探寻泡沫细胞形成的顺序和思路开始研究起来。
于是,这段时间陈恭的主要工作,就在这里。
而很幸运的是,他的实验,做的不错!
陈恭发现一点,泡沫细胞的形成,不能单纯按照这个思路来研究。
他需要从小分子RNA的层面去探讨。
于是……
陈恭开始对小分子RNA进行了研究。
小分子RNA(iRNA)是一类存在于真核生物中长度约21~23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可以与RNA结合抑制转录后基因的表达影响生物合成。
而三羧基循环中,小分子RNA的存在,会影响泡沫细胞的形成。
这个过程……陈恭觉得很神奇。
事实上,陈恭也很幸运!
他发现,的确是存在一些小分子在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
这些小分子,通过泡沫细胞的形成,和脂质沉积和炎症反应等机制,对动脉粥样硬化进行了更直接层面的研究。
也就是说……
三羧基循环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不能单纯从三羧基循环下手。
不能单纯因为三羧基循环是一个很有魅力的课题点,就盲目放大三羧基循环的作用。
因此呢,这个课题,需要增加小分子研究。
这才能更加完善起来。
陈恭觉得,这是一个整体的,全面的研究。
若是抛开小分子rna的干预,只用三羧基循环角度出发,会产生偏差,也会对实验造成不可预估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