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76章:赵顼巧装病,群臣呈奏疏(3 / 3)

三日后,晨光熹微,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 韩琦、富弼、曾公亮、文彦博等十余名大臣,站在一张长桌前,望着桌上墨迹未干的一份奏疏,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此奏疏,乃是多人讨论出来,由大宋朝书写策论最好的三人,韩琦、王安石、司马光共同撰写的。 名为:《富民疏》,足有一万两千余字。 “诸位,此疏可当得我朝第一疏啊!”一旁的文彦博看完后感概道。 不远处的王安石撇了撇嘴,在他眼里,当朝第一疏永远是他那份将皇帝群臣都骂了一遍的三万言《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但是,众官员们从来都没有提过这份奏疏。 当即,韩琦等人洗漱一番,匆匆吃罢早饭后,便快步奔向垂拱殿,准备向赵顼汇禀。 赵顼见群臣如此努力,也不再装病了,开始在垂拱殿办公,并且经延课也回归了正常。 大约一刻钟后。 韩琦等十余人顶着黑眼圈来到了垂拱殿。 韩琦心情激动,举着奏疏说道:“官家,臣等历经数日,群策群力,终于思索出了一些富民之法,请官家过目!” “快快呈上来!”赵顼不由得大喜。 当即,喜子将《富民疏》放在赵顼的面前,而赵顼停下手头工作,立即翻阅起来。 足足用了近半个时辰,赵顼才将内容完全看完。 时而皱眉,时而迟疑,时而面露笑容,时而拿起御笔在上面做批注。 众臣皆心情忐忑,一直留意着赵顼的表情。 最后,赵顼合上奏疏,笑着看向众人,道:“朕看明白了,还不错,是可行之策!” 听到此话,众臣都不由得长呼一口气。 韩琦开口道:“此《富民疏》秉持以商为道,持续开源的原则,主要提出两项新策,其一,以农兼商;其二,重商崇商,扩大商贸市场……” 韩琦又将重点内容解释了一遍。 赵顼微微点头,彻底理解了这份《富民疏》。 这份奏疏最大的变革之处就是,让百姓从农田中跳脱了出来。 百姓,不一定只能依靠种田营生。 种田,只有两季,且靠天吃饭,风险性极大。 故而众臣提出了农兼商的策略,每一位农人,其实都是一位商人或者为商人打工。 另外,就是重商崇商。 相对于秦汉唐的抑商、辱商、贱商政策,大宋商人的地位其实还算可以。 曾经有禁令:工商之家不得预于仕。在大唐,强如名扬天下的李太白,只因是商人家庭,也无法参加科举,但在大宋,商人也是能参加科举考试的。 大宋商人,只是商税比较高而已。 当下的大宋,随着水泥路的飞速扩展以及驿站的普及,商品的流转将更快,生意买卖的发展也将更迅勐。 穷苦百姓,除了种田建房、充当官府劳役外,还可以经商,或者成为工人,解锁了新身份,百姓便多了收入。 这正是富民的开源之策。 一言以蔽之,《富民疏》的核心就是:大宋要大力发展工商业,为更多的百姓提供就业机会。 此奏疏里还撰写了大量的细节,比如当地州府应该如何扶持做小本买卖的商人,如何加大对黑心商人、商业贸易场所的管控,以及如何大力推举汴京的夜市经济、汴河旁的生意,还有各种勾栏瓦舍的生意。 随着这些生意的兴旺,全国各地的旅馆与餐馆也将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说白了,就是让百姓都动起来,让大宋的金钱货物都迅速流转起来,如此一来,百姓才能赚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