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鹰国人在香江殖民的代表,汇丰的历史和鹰国人霸占香江的历史相辅相成的,为其赚了不知道多少利润。
早在1865年,也就是鹰国人刚刚在香江岛站稳脚跟不久,汇丰银行就成立了,并且有了第一代的香港汇丰银行大厦。
只不过这个时候,汇丰银行刚刚成为,实力比较弱小,办公用的大厦以租赁为主,不过随着汇丰银行的发展壮大。
1866年,汇丰银行在皇后大道买入大量地皮,汇丰银行自建大楼的计划提上日程。
1886年,汇丰银行自建的大厦投入使用,也被大家称其为第二代汇丰银行大厦。
和第一代大厦不同,第二代大厦大楼前后部分的设计迥然不同,似由两幢风格不同的建筑物组成。
面向皇后大道的一面以柱廊及八角形的圆拱屋顶为主,属维多利亚式设计,面向德辅道的一边则采用一系列拱形走廊为主。
这一用就是五十年。
到了1933年的时候,汇丰银行的大厦开始陈旧,于是财大气粗的汇丰银行对大厦进行重建,开始了第三代汇丰大厦的建设。
因为有钱,这次重建速度很快,仅仅两年时间,大厦就投入使用,和第二代大厦相比,第三代大厦更加雄伟,
大厦楼高70米,共13层,不仅是当时亚洲规模最大的建筑物,还是第一座装有空调的大楼,因为实在太豪华了,在日军占领香江期间,汇丰银行的大厦成为日军驻地。
相比鹰国人日军吃相就难看多了,他们不仅占了大厦还抢劫,在第三代香港汇丰总行大厦门前有两尊铜狮,这是模仿魔都汇丰银行大楼门前的。
日军占领香江后因为物资紧张,将这两尊铜狮联通维多利亚女王和汇丰银行大班昃臣的铜像被运至横滨,存放于码头仓库,准备熔为军火材料。
1945年日笨投降后,两尊狮子被漂亮国大兵发现。
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命令将这些运回香江,重新摆放在代汇丰大厦门口。
第三代汇丰银行大厦投入使用四十多年后,有敢于其已经落后时代,不说日笨、棒子国等地,就连香江也有很多大厦高度超过汇丰银行大厦。
这是有香江无冕之王称号的汇丰不能容忍的。
于是从1976年开始,汇丰银行开始了第四代汇丰银行的建设。
为了向世人显示汇丰银行的势力,汇丰银行找到了著名建筑师诺曼·福斯特,让他设计一栋绝无仅有的大厦。
于是诺曼·福斯特绞尽脑汁,花费了大量时间才把设计图做出,第四代大厦从构思到落成花费了数年时间。
其中建设时间从1981年7月开始,1985年5月20日落成,1986年4月7日正式启用,由当时的港督尤德爵士主持开幕仪式。
第四代汇丰大厦高180米,共有46层楼面及4层地库,使用了30,000公吨钢及4,500公吨铝,其建筑费用超过五十亿港币。
是当时全球最昂贵的建筑物及首幢耗资10亿美元的大楼。
在雷卫东时空的历史中,第四代大厦一直作为汇丰集团总管理处,直到1993年,汇丰控股将集团总管理处迁往伦敦为止。
和前三代相比,耗费十亿美元的第四代大厦气势恢宏,即使他身处大会堂、香港会、高等法院、新邮政总局、康乐大厦、文华酒店、太子大厦、渣打银行等众多或出色或著名的建筑的包围中,也丝毫不显得稍为逊色。
它身上洋溢着简单优雅的风范与重技派风格的同时,亦不缺乏新颖灵活的结构理念,这一切使得建银行之初要求它成为世界上最好的银行的想法真正转化为现实。
大厦占地5000平米,平面近乎矩形,建好后位于皇后象广场南端的辅道中的汇丰银行由于城市外部空间的衬托而居于一条强烈的南北中轴线。
从外观结构上来看,大楼外形上显著暴露出钢柱和钢桁架,成为立面的主角。
大楼底部完全开敞,自动扶梯从二楼伸下来,人员即由扶梯往上进入大楼,楼内空间也尽量开通。
这座大楼处处显示现代技术的成就,属于“重技派”建筑风格,这种建筑虽然不另加装饰,但实际造价相当昂贵。
这些著名的高技术派建筑的共同特点是充分坦露结构,显示多种机电设备的本来形状,但又没让人有突兀的感觉。
同时,整幢楼的外观丰富多变,与传统的摩天大楼迥然不同,八组参差的组合柱仿佛有贯穿苍穹的气魄,使人联想到哥特风格,而对称的格局却使它庄重典雅,具有古典主义的味道。
不时从庭院平台上悬垂的绿叶则表现着自然的意趣,人文自然的气息于无声处浅浅滋润着原本有些刚硬的外部线条。
它巍峨矗立,有大都市建筑的风度,又变幻多姿,不失乡土气息,与香港这个充满着朝气与独特情怀的城市风情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