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天子启:哟,开窍了?(2 / 3)

腾腾,颇显刚武的粗狂。 当这四道各具特色,且极具个人特点的嗓音糅杂在一起,并不断回响在每个人而脑海中时,几乎所有人,都流露出了一抹呆愕的神色。 ——大! 这四人的举动,背后所隐含的信息量,实在是太大了······ “唔······” “朕就随口一问,便引来九卿当中的四人出身?” “看来最近,朕忽略的问题,还真不少啊······” “安?” 听闻天子启这明显言不由衷的‘自嘲’,殿内百官众人,自是忙不迭一躬身。 什么‘陛下万莫如此’‘陛下言重’‘实在是我们没替陛下把事办好’之类的话,瞬间便充斥于宣室殿上空。 但在众人都忙着躬下身、低下头的时候,天子启意味深长,甚至颇有些玩味的目光,却是不偏不倚的落在了刘胜的身上。 “嘿;” “臭小子······” “反应倒是够快。” “就是不知道能不能真的狠下心······” 颇有些恶趣味的想着,又实在没能从刘胜澹漠的面容上看出什么,天子启却也并不恼; 只嘿笑着摆摆手,止住百官众人的彩虹屁交响乐,便含笑发出一声短叹。 “唉~” “老啦~” “——内史、宗正、奉常、太仆都站出来,一股脑说了那么多,朕都有些反应不过来了。” “一个一个来吧。” 说着,便见天子启又撇了眼刘胜,才带着刻意友好的笑容,望向朝拜另一侧的田叔。 “内史的话,朕听明白了。” “——朕的儿子们入朝长安,滞留的时间都太久,违背了太祖高皇帝定下的规矩。” “所以,朕应该让他们各自回去。” “是这么回事吧?” 天子启话音刚落,便见田叔面不改色的沉沉一点头。 “诸侯王入朝长安,最多只能留一个月,是太祖高皇帝明文定下的规矩;” “而宗亲诸侯,是为了替我汉家镇压地方、镇守边地而存在。” “如果没有太祖高皇帝定下的规矩,那宗亲诸侯们,肯定会隔几个月就来一次长安,来一次就连续几个月不愿离去。” “久而久之,这些宗亲诸侯,和那些滞留长安,却又赋闲在家的彻侯勋贵,也就没什么两样了。” “至于镇压地方、镇守边地,自更指望不上这些在长安卷恋不去、对封国不闻不问的‘宗亲诸侯’了······” 此言一出,殿内众人只齐齐色变; 数百道目光,瞬间便汇集于刘胜右侧,左右相邻而坐在西席彻侯勋贵们身上。 ——今日,是朔望朝; 不同于每五日举行一次,且只有朝臣、官员能参加的常朝:朔望朝,是允许彻侯勋贵出席的。 而田叔方才那一番话,无疑便是在这些赖在长安不愿意走,又没混上一官半职的二代、三代们脸上,甩下了极为响亮的一记耳光······ “哼!” “这田子卿,端的是目中无人!” “不就是做了内史吗?” “有什么了不起的!” 心中如是腹诽着,表面上,彻侯勋贵们却也十分知趣的低下头去,只当刚才什么都没发生、田叔也什么都没说。 ——在关中,内史的话语权,仅次于太后、天子,以及丞相三人。 甚至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内史在关中的话语权,甚至不比丞相小到哪里去! 显而易见的是:对于这些赖在长安,谋求一个九卿出缺的机会的二代、三代们而言,内史这个‘关中土皇帝’,是绝对不能得罪的。 即便是片刻之前,这个土皇帝,才刚在大家伙脸上甩耳光······ “内史的意思,朕明白了。” ··· “对了;” “太子以为如何?” “——太子难道也认为:河间、江都等诸王,在长安滞留了太久吗?” 见老爷子终还是点到了自己,刘胜即便再不情愿,也只得规规矩矩站起身。 对天子启躬身一拜,又回过身,对殿内环一拱手,刘胜才神情自然地望向上首,对天子启又一拱手。 “禀奏父皇。” “如果说,儿臣舍不舍得兄长们,那儿臣当然不舍;” “这短短月余时间,对分散于天南地北,多年见不到彼此的手足兄弟而言,也绝不足以叙说思念之情。” “再者:诸位庶兄们封王就藩,但他们的生母,却都无一例外的留在了长安。” “作为晚辈,即便是身为嫡长太子的儿臣,也希望兄长们,能和母亲多见几面、多待一段时间。” ··· “但是;” “内史说的,也不无道理。” “——诸侯王入朝长安,最多只能留一个月,是太祖高皇帝定下的规矩。” “作为子孙后嗣,如果连太祖高皇帝定下的规矩都不遵守,那就等同于背弃我刘氏;” “如果不以身作则,我汉家以孝治国,也将自此成为一纸空谈了······” 毫不做作,神情极其自然的道出这些话,刘胜仍不忘对天子启再一拱手; 但随后,刘胜却并没有退回座位。 因为刘胜明显感觉到:今日这场朔望朝,天子启,似乎非常希望能让刘胜,从始至终都参与其中······ “唔······” “好吧。” “既然太子都这么说了,若朕再强留,那就是为了一己之私,而破坏国法了。” “拟诏吧。” “着临江、河间、江都等诸王,即刻整点行装,不日启程,离京就国。” “——陛下圣明~” ··· “内史之后,便是宗正了吧?” “宗正说了什么来着?” “哦······” “让胶西王就藩,再和太后商量着,给老七封王······” 定下‘诸王离京就藩’的事,天子启便将话题,自然地引到了今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