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大哥,要回长安了···(2 / 3)

“也就是有父皇护着,才没人说晁错的不是;” “若不然,单就是这九卿之首的内史,晁错都会如坐针毡······” 刘胜又一番解答,引得刘彭祖再一点下头,随即便陷入了短暂的思绪之中。 在前日,长乐宫传出消息,说周亚夫请辞丞相之位,已经得到了天子启的‘恩允’时,朝野内外,确实是各种说法层出不穷。 但在天子启后续的诏命传出之后,朝野内外,乃至于整个长安舆论,便迅速就几件事达成了一致。 其中最主要的一点,便是在周亚夫之后,继任丞相一职的御史大夫开封侯陶青,并非是最佳的选择。 按照长安舆论的一致说法,天子启最属意的丞相人选,本该是内史晁错。 只是晁错文官出身,几乎是从太子家令一飞冲天,直接做了九卿之首的内史; 自二十多岁出仕至今,晁错始终没有找到机会,到军中历练一番、积攒下些许像样的武勋。 而在如今汉家的政治背景、社会风气,以及心照不宣的政治潜规则之下,晁错这样纯文官出身的臣子,是几乎不可能成为丞相的。 ——太祖高皇帝制:非刘氏不得为王、非有功不得为侯; 对于后世人而言,这句由太祖高皇帝刘邦在白马誓盟时,与元勋公侯歃血盟誓的誓言,自然是闻名遐迩。 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在非刘勿王、非功勿侯之后,其实还有一句誓言,并没有落在纸上。 ——非彻侯,不得为相······ “自太祖高皇帝立汉国祚,我汉家从开国丞相萧何、继任萧丞相的曹参,到后来的王陵、陈平、审食其;” “再到先帝时的周勃、灌婴、张苍。” “——凡是出任过汉相者,无不是以彻侯之身受拜为相。” “尤其在先帝时,丞相北平侯张苍因黄龙改元一事,而被先帝罢相之后,这句‘非侯勿相’,就在朝野内外愈发深入人心。” ··· “当是时,丞相张苍被罢免,朝野内外都一致认为,应该由章武侯——窦广国窦老大人为相。” “自先帝继位之初,与皇祖母相认之后,章武侯窦广国、南皮侯窦长君兄弟二人,便一直在宫中,接受老生们的教导;” “到张丞相被罢相时,曾经从煤矿艰难逃出生天,又侥幸来到长安,和皇祖母团聚的章武侯,已经成长为了享誉天下的贤者、长者。” “但最终,朝野内外骤然兴起‘窦氏会变成第二个吕氏’的风论,让先帝无奈打消了这个念头。” “皇祖母、章武侯,也都惶恐的放弃了这个机会。” “——放弃了这个让窦氏外戚,掌握丞相之职的机会······” 闻刘胜说起这些陈年往事,便见刘彭祖兴致盎然的坐直了身,摆出了一幅洗耳恭听的架势。 ——这些事,刘彭祖当然有所耳闻; 但在过去,刘彭祖、刘胜兄弟二人毕竟只是皇子,将来的上限,也仅仅只是宗亲诸侯。 所以在过去,兄弟二人对这些事的了解,也仅限于‘有所耳闻’的程度。 而现在,刘胜已经做了太子储君,能接触到的信息面,显然比过去广了不止一点半点; 难得能从刘胜口中,听到这些虽有所耳闻,却也知之不详的陈年往事,刘彭祖自然不愿放过这个机会。 但略有些可惜,也让刘彭祖稍感到有些失望的是:刘胜的话头,并没有在章武侯窦广国身上停留太久; 只浅尝遏止的提一嘴‘章武侯本来要做丞相,之后又没做成’,刘胜便将话题悄然一转。 “章武侯因为一句‘恐复为吕氏’的流言,便错失了成为丞相的机会,这让皇祖父感到十分苦恼;” “因为当时,除了章武侯窦广国,朝野内外并没有第二个人——并没有第二个满足‘彻侯之爵’的人,能承担起丞相的职责。” “万般无奈之下,皇祖父只能退而求其次,从关内侯当中,选中了老师。” “随后,皇祖父便以‘恩封元勋功臣’的名义,敕封老师为彻侯,爵号仍称‘故安’。” “获封为彻侯当日,老师便被皇祖父拜为丞相,一直到去年,老师于任上亡故······” 语调平和的道出这最后一语,刘胜也不由悠然发出一声长叹; 已故老丞相申屠嘉的面容,也在这一刻涌上刘胜脑海之中,久久不散。 而在刘胜对侧,听闻这件往事,刘彭祖也终是若有所思的点下头,又同样发出一声长叹。 “是啊~” “老师原本是关内侯的爵位,先帝为了拜老师为丞相,尚且还要先敕封老师为彻侯,而后再拜老师为丞相。” “晁错连关内侯都不是,要想在有生之年,体会一下丞相‘礼绝百僚’的威仪,恐怕必须得往军中、往行伍之间走一遭。” 听闻此言,刘胜却是又摇了摇头,将脑海中,对故去的老师的思念稍挥散些,便澹然道:“晁错,做不成丞相了。” “——自太祖高皇帝之时,我汉家就一直有先为内史,再经御史大夫转任丞相的先例。” “因为经过内史的历练,才能证明某人有做丞相的能力;再经过‘亚相’御史大夫的过渡,才能名正言顺的成为丞相。” “而晁错做内史,是直接从太子家令的位置被父皇简拔,如今又是从内史直接升任为御史大夫。” “如果不外放,晁错没有武勋、没有彻侯之爵的短板,就永远无法弥补;” “可若是从御史大夫的位置外放,晁错要想再次回到朝堂中枢,只怕是难如登天······” 如是说着,刘胜也终是从座位上起身,将双手高举过头顶,毫不顾忌形象的活动起了腰背。 一边扭动着上身,嘴上一边也不忘继续说道:“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