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大发横财?呵,呵呵···(1 / 3)

送走舞阳侯樊市人之后,窦彭祖、刘彭祖、刘胜叔侄三人,也并没能闲下太久。 有樊市人打了样,做了‘出头鸟’,那些本就有意买粮,却还抱有些顾虑的公侯勋贵们,也都彻底打消了顾虑。 和樊市人简单打听过门道之后,剩下的公侯勋贵,也都次序登上了太子宫的大门。 说一千道一万,最后,刘胜也还是那句话: ——只要付得起钱,太仓的二千万石粮食,你买多少,我就卖你多少! ——铜钱百钱一石、黄金一金百石,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来之前,本就找樊市人打听过门道,来之后,又被刘胜再三提醒、强调,公侯们也大都没太磨叽。 试探性的讲了讲价,确定价格没得商量,便也都痛痛快快掏了钱。 可钱是掏了,买回来的粮食,公侯们却都没能拿到手。 有的人想拿到手,却被刘胜以应付樊市人时的借口——明年开春,一次性交付所有公侯的粮食为由,坚定的拒绝。 也有的人,本就苦于粮食买回来之后,没有地方存放; 被刘胜这么‘善意’的一提醒,便也大都眉开眼笑的表示:公子做生意,实在是太良心辣! 公侯们有如此反应,也并没有出乎刘胜的预料。 原因很简单:在这个时代,储存粮食,尤其还是以‘万石’为单位的粮食,所需要的粮仓、人手以及储存成本,都是一笔庞大到令人咂舌的开支。 仓库自不用说,首先要够大,大到足够放得下这么多粮食; 其次,还要满足通风、干燥,远离水源、交通便利等种种条件。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过去千百年来,农户才宁愿在秋收之后,将自己的粮食低价卖给商贾,第二年又高价买回家食用,也不攒点钱,自己造个储存粮食的小粮仓。 ——除了掌握庞大资金,有能力承担这庞大储存成本的商人,而且是豪商巨贾之外,普天之下,有能力储存这么多粮食的,便只剩下官府了。 官府的粮仓,肯定不会帮百姓存粮食,只会存发放俸禄的禄米、供给军队的军粮,以及府、库的存粮。 至于商人,花费如此庞大的资金、成本储存粮食,自然就会赚取‘亿点点’差价。 而在过去,聚居于长安的功侯勋贵们,几乎从不曾和粮食打过交道; 即便是封国收上来的租税(粮食),也基本都是直接原地卖掉,换成钱、金存在封地,或运到长安开销。 冷不丁冒出这么个一本万利的买卖,功侯们自也顾不上,也不愿意建仓库或是找仓库。 ——反正刘胜愿意帮大家存着,那就存着呗! 至于刘胜‘侵吞这部分粮食’的可能性,也并没有让任何一位公侯勋贵感到担心。 因为这个时代,是以德立身的时代。 只要刘胜做了这样的事,那别说是做储君太子了,从今往后,天底下绝不会再有一个人,愿意把刘胜当‘人’。 从买粮,到存粮,刘胜都给大家伙定下一条龙服务,公侯们没有了顾虑,自然是争相上门认购。 前后短短三天的功夫,长安尚冠里的一百四十多家公侯勋贵,登上太子宫认购粮食的,便有足足三十七人! 而这三十七人认购的粮食数量,也无疑是让刘胜,再次为公侯群体庞大的购买力,感到惊诧不已······ “费侯陈偃,隆虑侯周通;” “都昌侯朱辟彊,海阳侯摇省;” “博阳侯陈始,阳都侯丁安成,东武侯郭它······” “呼~~~” “——足足三十七家啊~” “光是食邑千户以上的,就有近二十家?” 在太子宫侧殿空等一上午,都没能再等来登门购粮的公侯,百无聊赖的刘胜,便起身走到了兄长刘彭祖面前。 拿起那几卷‘账本’,大致扫了一眼,刘胜便不由呵笑摇头起来。 “三十七家彻侯,就合力买下了七百多万石粮食;” “若是一百四十家都出手,太仓那两千万石粮食,怕是真要被全部吃下?” 听闻刘胜此言,坐在案前的刘彭祖也缓缓点下头,面上也同样涌现出些许诧异。 “先前,阿胜说要卖粮给公侯们,我还在想:公侯们能买几石粮?” “呵,现在可倒好······” “也算是让我开了眼?” 兄弟二人的交谈声,也让一旁的南皮侯窦彭祖起了兴致; 左右闲来无事,便以闲聊的口吻,为兄弟二人,解释起了这个中缘由。 “长安的彻侯勋贵们,看上去都并不很富有,单从衣食、住行来看,甚至还没一些商贾奢靡;” “但实际上,只要是彻侯,尤其是那些食邑千户以上、传延二三十年之久的元勋功侯,过往多年积攒下来的财富,其实都是非常庞大的。 “——太祖高皇帝年间,我汉家农户加在一起,总共也不过二百万户;” “但光是太祖一朝敕封的元勋功侯,其封国食邑加在一起,就有不下二十万户!” “全天下的农税,诸侯占三成,彻侯勋贵占一成,而长安朝堂,却只占了六成······” ··· “朝堂六成、诸侯三成,彻侯元勋只一成,听上去是不多;” “但朝堂的六成租税,要用来发放官员的俸禄、军队的粮饷,还要疏通水渠、修补道路,以及宫内的用度。” “——如此庞大的开销,却只得天下六成的租税,够用就已经很不错了。” “诸侯的三成,也同样要用在诸侯国的官员、军队,以及地方官府、王宫的日常用度之上。” “至于彻侯勋贵,虽然一百多家加在一起,也只占我汉家一成的租税,但得了这一成租税之后,彻侯们却并不需要像朝堂、诸侯那样,将其中的大部分拿出来,用于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