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内史晁错······ 倒是申屠嘉,仍是一副澹然中,略带些许严峻的神容; 道出这番话,还不忘特地挺了一会儿,好让天子启能将自己这番话消化、吸收一番。 待天子启从思虑中缓过神,申屠嘉才缓缓一点头,继续说道:“说起这些,臣就难免想到之前,公子胜曾说过的一句话。” “公子胜说:建立社稷容易,保卫社稷却很难;” “这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因为比起‘建立社稷’的一方,可以肆意妄为,集中全部的注意力做一件事,作为‘保卫社稷’的一方,却要同时兼顾到很多方面。” “就好比这一场即将爆发的叛乱;” “——臣提出了许多种可能性,甚至都还没有把所有的可能性说出口,也很可能还有臣至今,都没有预料到的可能性。” “可单就是臣提出的这些可能性,就需要陛下花费无数的心思、动用极为庞大的力量去防备;” “反观叛军呢?” “只需要从这些可能性中,随便选择一个,又或者是其中几个,然后毫不迟疑的做就可以了。” “这就好像战争中,敌人攻击、我方防守;敌人有十万军队,可能从五个方向的其中一个攻来;” “——而我方,却要在这五个方向,都留下足以抵挡十万敌军的力量······” 毫不迟疑的一番话语,终是惹得天子启有些心惊胆战了起来,下意识伸出手,将衣襟扯开了些; 暗下思虑良久,天子启才略带失神的小声说道:“难道在这样一场叛乱当中,朝堂的胜算,反倒还没有叛军大吗?” 却见申屠嘉闻言,只面带善意的嘿笑起来,就好像听到了儿孙辈,在身边眼巴巴的问自己:爷爷爷爷,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呢······ “臣,给陛下再说明白些。” “——无论叛乱是否爆发,陛下,都需要在长城一线,维持二十万人以上的防备力量;” “而在叛乱爆发之后,在函谷关外,也就是洛阳、荥阳、睢阳一线,陛下,也同样要保有至少十万以上的兵力。” “方才,臣提醒了陛下过后,陛下则又得派出十万兵力,去武关方向驻防。” “除了这些兵员的调动,陛下还得通过其他的方式,来保证匈奴人,不会参与到这场叛乱当中。” “再加上各路兵马人吃马嚼、奔袭调动所耗费的粮草、军械,以及动员兵卒、民夫所耗费的国力;” “这场战争每多出一天,对陛下、对朝堂而言,都是无比庞大的消耗,和负担。” “但与朝堂相比,叛军,却根本没有这些疑虑。” “——叛军,不需要戒备北方的匈奴人;” “——也不需要戒备南方的赵佗;” “恰恰相反,无论是北方的匈奴人,还是南方的赵佗,都很可能会成为帮助叛军,来牵制朝堂的助力。” “而且,在军粮、武器方面,叛军也不必有太多讲究,完全可以打到哪里,就吃到哪里;” “——说到底,还是像公子胜所说的那句话一样:建立社稷之所以容易,是因为建立社稷,是破坏的过程。” “而守护社稷之所以困难,则是因为守护社稷,是建设、维护的过程。” “在这样一场叛乱当中,朝堂,就好比一个水碗——要时刻保证自身,没有任何会让水流出去的漏洞;” “而叛军,则好比一根剑刺——根本不需要将整个碗打碎,只需要用尽所有的力气,在碗上钻出一个洞出来,就算是大功告成······” 随着申屠嘉低沉、平缓,又时刻令人感受到巨大压力的语调落下,宣室殿侧殿,便陷入了一阵漫长的寂静当中。 晁错心中想的,自然是申屠嘉这番话,会让天子启生出怎样的思想改变,以及针对此事,自己如何做出交代的问题。 而此刻的天子启,却是一扫先前,对《削藩策》寄予厚望、对即将爆发的暴乱胜券在握的自信; 几乎是申屠嘉每说出一句话,天子启的自信,便被击溃一分; 但最后,便是天子启,都不由有些动摇了起来······ 强迫自己从思绪中回过神,又下意识咽了口唾沫,勉强维持住天子的端庄; 再不由自主的张了张干涸的嘴唇,天子启那坚定不在的目光,才终于落回到申屠嘉的身上。 “既然是这样······” “那在丞相看来,这样一场叛乱,朝堂的胜算,大概能有多少呢?” “——七成?” “还是六成?” 忐忑一语,却惹得申屠嘉摇头一笑,满是唏嘘得抬起头,望向天子启的目光中,也不由带上了满满的苦楚。 “陛下或许不知道,在我们武人当中,有这样一个说法;” “——如果一场战争,本方没有七成以上的胜算,就不应该主动发动这场战争;” “而对于别人发动的战争,如果没有四成以上的胜算,便不应该应战,而应当争取和平。” “至于这一场叛乱,在臣看来,如果知道叛乱爆发的时候,朝堂却依旧没有注意到武关的问题,那胜算,就很可能不到四成,甚至不足三成!” “甚至即便是现在,臣出言提醒,陛下必然会在武关有所防备,敌我胜算,也不过是五五之数;” “五五之数,胜负两说,也正是让臣感到心惊胆战,在过去这几年来,始终不敢同意陛下,通过《削藩策》来逼反宗亲诸侯的原因。” “——因为这场战争,变数实在是太多、太大!” “而朝堂的胜算,却又实在让人放不下心······” 随着申屠嘉这最后一句总结性发言,天子启、晁错二人的面容,终是涌上一片茫然。 尤其是申屠嘉口中,道出的‘五五之数,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