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二十六章 忍气吞声(1 / 2)

李治忽然发现局势似乎有些脱离掌控……

现在的他对于这些武将而言就是一杆大旗,是名正言顺起兵攻伐太极宫的借口,也是号令那些“遵循先帝遗愿”之辈的名义,至于这杆旗竖在哪里、操于谁手,却是没人在乎的。

甚至于等到紧要关头,这杆旗是竖着还是倒着也不是那么重要……

这个念头自心中升起,令李治有一股彻骨生寒的冷意。

他自以为用丰厚赏赐来趋势这些骄兵悍将为己所用,帮助他推翻李承乾登上皇位成就大业,实则他同时也被这些人所裹挟,借用他的名分来达成难填之欲壑。

殿内气氛很是压抑,风雨敲打在窗户上啪啪轻响,远处时不时传来震天雷的炸声,诸人面面相觑,缄默不言。

尚未攻进武德殿,这边却已经因为军权与主导权而产生隔阂,看似轰轰烈烈的兵变蒙上了一层阴霾。

若不能上下一心、生死与共,如何能成就这逆天改命的大事?

李治面沉似水,沉默良久,方才缓缓颔首:“郡王所言不差,是本王才疏学浅、历练不足,险些误了大事。如此,就请鄂国公奔赴一线亲临指挥,还望竭尽全力、成就大事,拜托了!”

无论如何,此时必须将所有情绪都压制下去,以大局为重。

既然尉迟恭、李道宗两人都强调战场指挥的重要性,那么李治再是不愿意也只能退避三舍,对指挥权不闻不问、彻底放开……

尉迟恭撩起披风,单膝跪地:“殿下放心,老臣纵使拼却这一身血肉,亦当攻陷武德殿、诛灭伪帝,扶保殿下登上大位,若违此誓,天地不容!”

李治亦起身上前伸出双手搀扶,真情流露:“鄂国公忠肝义胆、不畏生死,不愧为先帝肱骨之臣,诸位皆受先帝恩遇,此刻以死相报,本王铭感五内,他日功成祭祀宗庙之时,必将禀明先帝,他朝百年之后,一并配享太庙!”

活着的时候封建一方、子孙传世,死了之后陪葬昭陵、配享太庙,这是李治能够给予的最高规格奖赏。不如此也不行,除去时刻将名分大义归于太宗皇帝,他本人资历尚浅、威望不足,只能扯虎皮做大旗。

尉迟恭激动不已:“愿为殿下效死!”

……

待到尉迟恭大步而出,李治回到书案之后坐下,面色难免阴翳莫测,面沉似水,一言不发。

萧瑀等人战战兢兢,面面相觑。

谁能想到决胜之时,敌人尚未倒下,自己这边反倒因为指挥权发生了龌蹉?

尉迟恭此举不仅给当下的局势造成难以估测的影响,而其强硬的姿态也让诸人看出其对与晋王之“不敬”,纵然他朝成就大事,尉迟恭又岂肯老老实实对晋王俯首帖耳?

必定挟从龙之军功行跋扈之事,或许想要如霍光、杨坚那般做一回执掌朝政的权臣也说不定……

到那时候,他们这些人又要何去何从?

总不能跟着晋王出生入死抛家舍业,最后却成全了尉迟恭一人吧?

但眼下正值决胜之时,指望着尉迟恭指挥部队视死如归去打仗,若是针对其做下防范之举,难免使其心生不满,进而消极懈怠,甚至干脆改弦易帜……

所以,只能忍。

待到大局已定、奖赏酬功之时再作计较……

李道宗看着李治阴沉的脸色,心底一叹,想了想,解释道:“殿下未曾亲历战阵,殊不知战场之上要树立主帅绝对权威之道理,否则上下扯皮、人心不齐,焉能破敌斩将、大获全胜?殿下之身份尊贵,原本应当镇守承天门居中调度、安抚人心,到了这里,难免导致军权分散、军心动荡,鄂国公非是贪婪军权,实是不得不统揽军权,还望殿下理解。”

若是这个时候内部矛盾激发,岂有半分胜算?

这位晋王殿下固然聪慧,政治天赋极高,但毕竟年幼未曾经历波折,万一忍不住尉迟恭的跋扈从而做出过激的举措,那将葬送大好局面,功亏一篑。

而对于此间所有人来说,这场兵变只能胜、不能败,谁也无法承受失败的后果……

一旁的萧瑀看了李道宗一眼,低声道:“此事错在老臣,因担忧宫内战事故而谏言殿下入宫,希望能一次激励士气,早一些击溃守军以免夜长梦多,却不料影响了主帅权威,实是该死。”

他这么说是给大家一个台阶下,将责任揽在自己身上,至于是否被问责……谁不知这件事本就是李治自己的主张?

李道宗摇摇头:“倒也不至如此,殿下既然来了,的确可以提升全军之士气,不插手军务便是了。”

李治沉默良久,心头憋着一口闷气,也感到极大的担忧,因为他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掌控尉迟恭、李道宗之流军权在握的将领,将来若不能妥善处置,自己即便登上皇位大抵也将是个傀儡皇帝……

难怪当初父皇宁愿背负“苛待功勋”之骂名亦要全力打压关陇门阀,实在是这些臣子心中对皇权